从理论到实战:配对卡方检验(McNemar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
从理论到实战:配对卡方检验(McNemar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
在医学检验和诊断领域,配对卡方检验(McNemar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是两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详细介绍这两种检验方法的理论基础、应用场景以及如何使用SPSS进行实战操作。
一、McNemar检验
假设我们收集了100对金标法与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想要分析两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总体阳性率是否有差异。这是一个典型的配对设计问题,应采用配对卡方检验。
图中:
- a:两种检测方法皆为阳性
- d:两种检测方法皆为阴性
- b:金标法阳性、化学发光法阴性
- c:金标法阴性、化学发光法阳性
要比较两种检测结果代表的总体阳性率有无差异时,主要关注b和c两个位置。
假设检验:
- H0:两总体B=C,即两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相同
- H1:两总体B≠C,即两种方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不同
- α=0.05
当b+c ≥40时,应用公式:
[ \chi^2 = \frac{(b-c)^2}{b+c} ]
当b+c <40时,应用连续校正公式:
[ \chi^2 = \frac{(|b-c|-1)^2}{b+c} ]
本例b+c=8<40,采用连续校正公式计算卡方值:
[ \chi^2 = \frac{(8-1)^2}{8} = 0.125 ]
查卡方界值表,0.125<3.841,得P>0.05,大概在0.72左右。
计算阳性率:
- 金标法:41/100=41.00%
- 化学发光法:43/100=43.00%
在α=0.05检验水准下不能拒绝H0,可认为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二、kappa一致性检验
Cohen于1960年提出Kappa分析,用于衡量不同诊断方法或模型预测结果的一致性。
其中:
- Pa为“观察一致性”
- Pe为“机遇一致性”
观察一致性Pa=(38+54)/100=0.920
机遇一致性Pe=[(43×41)/100+(57×59)/100]/100=0.512
则K=(0.920-0.512)/(1-0.512)=0.836
kappa值的假设检验:
- N为观察总例数
- Sk为K的标准误
- K除以Sk,构造出Z统计量,检验统计量Z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 K的95%置信区间为(K-1.96Sk,K+1.96Sk)
Sk=0.056,Z=14.929,查正态分布界值表得:P<0.001
三、配对卡方检验与kappa一致性检验实战
- 数据加权
- 分析——描述统计——交叉表
- 行和列分别选择两种检测方法,统计——勾上kappa和麦克尼马尔
- 配对卡方检验(McNemar检验)的结果:P=0.727>0.05
- kappa值为0.836,标准误0.056,P<0.001,和前面手动计算的值相同。
四、配对卡方检验与kappa一致性分析的关系
- Kappa检验旨在评价两种方法是否存在一致性;配对χ2检验主要确定两种方法诊断结果是否有差别;
- Kappa检验会利用列联表的全部数据,而配对χ2检验只利用“不一致“数据,如表中b和c;
- Kappa检验可计算Kappa值用于评价一致性大小,而配对χ2检验只能给出两种方法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疾病诊断并无金标准,或金标准难以获得或创伤较大而不能被执行,此时Kappa一致性检验就能很好解决问题。
Cohen's Kappa一致性检验考虑到机遇因素对一致性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二分类或者无序多分类指标的一致性检验。
可根据Kappa值和假设检验,判断两种方法是否存在一致性及一致性程度。
所以,依据研究目的不同,所选择的方法也不同。如果想要研究两种方法的差异性,选择配对χ2检验,如果想要研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则选择kappa一致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