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距今两千多年,为何从不倒塌?原来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
长城距今两千多年,为何从不倒塌?原来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因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备受瞩目。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建,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规模连接加固,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本文将为您揭示长城历经两千多年而不倒的秘密,以及秦始皇在修建长城过程中所采用的残酷手段。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在中原大地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在位期间创造了许多功在千秋的伟业,长城的修建便是秦始皇毕生功绩之一。
其实长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建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才开始将列国之前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之形。
长城历经几千年岁月,以其坚实厚重的身姿挺立在中华大地,已然成为华夏民族精神的脊梁。
那么为何长城可以经历如此之久依然屹立?
说到这里,还要归结于秦始皇的修筑之法,既残酷又极具智慧,这才有了我们历朝历代始终屹立的“万里长城”。
“亡秦者胡”与修建长城的联系
秦始皇晚年偏信方士的谶语,认为“亡秦者胡”的预言会应验。
于是,为了防止悲剧发生,保存秦国六世奋斗的革命果实,秦始皇开始想方设法防御北边的“胡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匈奴。
其实匈奴不只是在秦朝时期就成为中原民族的敌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匈奴的骚扰。
各国为了抵御匈奴的进击,纷纷开始在自己的北部疆域边缘修建可以防御匈奴的城墙,而秦始皇则是在各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之上做了更加细致的连接和加固工作。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秦始皇并没有在方士庐生预言“亡秦者胡”之后,征集兵力攻打匈奴,以绝后患。
相反,秦始皇先是派大将蒙恬收复了离长城较近的河南之地,以此作为后盾,再向北扩张。
根据长城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北边的匈奴但凡越过长城,不下数日便可以到达咸阳,到时候不仅国都危险,连周边城池都会遭殃。
但是,秦始皇怎么可以容忍如此后患威胁到秦国的都城。
他借着方士预言,在占领河南之地后,北击匈奴。
北击匈奴实在是必要之选,奈何丞相李斯极力反对,认为在建国之初贸然倾全国物力、兵力攻打匈奴,对秦国内政有百害而无一利。
至此,秦始皇这才搁置北击匈奴的计划,开始通过修建长城的方式抵御匈奴的侵袭。
在秦统一之前,是秦、燕、赵三国修建了各自的长城抵御匈奴,秦始皇即位之后便开始连接三国之前修建的城墙。
高耸、坚实、厚重、长而宽的城墙有效防御了以机动灵活著称的匈奴。
可匈奴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扩张自己的领地,他们占据了河套地区,使得秦国中原地区一直受到匈奴威胁。
所以,为了国都安全、国家安定,秦始皇必须尽早完成长城的修建工作。
秦长城大致分为三段:西北段、北段、东北段。
首先修筑的地方便是离咸阳最近的河套地区。
此地地理环境适合军队驻扎,地质条件同样适合建立防御基地。
接着便是秦国之前修筑的西北段。
在秦昭王时期开始修建,在黄河以北、阴山西出余脉之中。
在秦国之前的基础上增修两段,往南沿着兰州修筑、往北沿着白于山修筑,还有蒙恬修建的部分,自西向东越过群山与赵国长城相连接。
东北段的沿用燕北长城,从怀来盆地北部一直到大宁江入海口处。
如此一来,三国长城在秦国的增补和连接之下,形成了抵御匈奴的大屏障,有力阻碍了匈奴南下,成为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的坚固营垒。
如此庞大工程必然劳民伤财,人们历来对修建长城的做法褒贬不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关于长城的故事也是经久不衰,像是《孟姜女哭长城》《陈胜吴广起义》之类,都与秦始皇横征暴敛修筑长城有关。
其实,为了保证长城的坚固、持久,秦始皇确实是用了一些非常手段,而这些手段如今听起来实在是残酷、严苛。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如此庞大的工程是需要相当多的人力完成的。
蒙恬所带领的军队大约三十万人,然则不可能投入所有的兵力去修筑长城,这样就没有人承担起防御外敌的责任,因此修筑长城的劳动力只能从百姓中搜寻。
修筑长城的百姓大多都是强迫征调的农民,民夫大致有五十万左右,全国上下男丁悉数征调殆尽,到后期实在没有人可以征调,连妇女都被征调了去。
这样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使得举国上下田地无人耕种,桑麻无人织就,农业、手工业等维持小农经济的产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淮南子》有载:“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秦)遂失天下。”
长此以往,处于停滞状态的秦国经济让这个本就根基不稳的国家逐渐陷于民心尽失的窘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全国上下处于动荡之中,国力危殆。
“百姓力屈,欲为乱者十室而五”这样的尽失民心也是闻所未闻,也成为秦皇修筑长城颇受诟病的原因。
秦始皇的手段狠辣,在征调劳动力上丝毫不通融、体恤。
本就久经离乱、身受困顿的百姓统通被拉去徭役,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打击了百姓对于这个新兴王朝的信心和信任。
不只如此,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更是采用了残酷的方式,来“规范”建造长城所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