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铜版40字诏文 揭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历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铜版40字诏文 揭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历史

引用
凤凰网
1.
https://i.ifeng.com/c/8csDUZZHxv5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改革,而镇原县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秦诏版,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同时,在庆阳市北石窟寺附近发现的石道坡遗址,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也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

秦诏版: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见证

秦诏版,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版,有的镶在铁权、铜权上;有的四角有孔,用以钉在木头的量器上。目前我国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诏文的遗物有铜椭量、铜钱等,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广,而像这样把诏文刻在铜版上的诏版形式在全国极为罕见,镇原县博物馆收藏的就是其中之一,可谓稀世珍品。

9月13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镇原县博物馆,近距离感受了这件铭刻着华夏大地统一度量衡印记的国家一级文物。

采访团在“茹水文明”展厅最醒目的位置,看到那方如烟盒大小的“秦诏版”,在四周青铜器的环护之下,在柔和的射灯下散发着古朴的光芒。

据镇原县博物馆社交部主任刘辉介绍,这件“秦诏版”为长方形,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四角钻有四个小孔,是供人们将其固定时钉钉子用的。

“秦诏版”的正面是以秦小篆铸成的,竖五行、横八行,上下、左右结构整齐,阴文书刻秦小篆40字,即“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诏书中的“二十六年”指的就是公元前221年,那一年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年,也是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令之年。

“黔首”是当年秦始皇对百姓的称呼,秦尚黑,百姓要用黑布包头,称作“黔首”。“立号为皇帝”是嬴政认为自己统一天下,功过于“三皇五帝”,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状”即丞相隗状、“绾”即丞相王绾。“法度量则”是指法律、度量等制度。

这段文字大意是:“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各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立称号为皇帝,并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把全国不统一而混乱不清的法律、度量和各种制度都明确统一起来。”

“从诏文上的40字可以看出,这些字笔画多为匀圆的线条,结构比较整齐,字体笔画引申拉长、圆润曲折。”刘辉表示,此块铜诏版不仅是统一度量衡的证明,更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是研究秦小篆的现存实物之一。

石道坡遗址:见证丝绸之路的繁荣

从甘肃省庆阳市北石窟寺出发,往西南方1.5公里蒲河东岸鹿山脚下,有一条从北石窟寺到董志塬山顶延伸的一段丝绸之路古道,当地人称石道坡。9月13日,“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石道坡,沿着跨越时光的车辙,追寻千年前的先民足迹。

呦呦鹿鸣中的兵家之地

来到鹿山脚下,石道坡在草木掩映中,蜿蜒着没入丛林。“今往藏龙伏虎地,偶闻鹿鸣凤临声。”在石道坡沿线的石壁上,署名罗中的人在石道边雕刻一副楹联,虽短短数字,却已包含了石道坡附近的鹿山、凤山、龙山三座山的地名。“鹿山可能就是因此而得名。”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讲解员苏建强介绍。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采访团行走在底部的石道上,可以看到南侧人工凿成的垂直的石壁,北侧有护栏,护栏外侧为自然形成的崖壁。据苏建强介绍,这条古道是2013年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发掘北石窟寺周边区域遗存时发现的。“经过近几年连续发掘研究,根据石道上的一些题记和出土的文物以及一些史料的记载,这条路是应该是汉唐时期遗存下来的一条古道。其中,东汉史学家班彪从长安出发前往河西走廊,曾写下《北征赋》,其中记载了沿途许多地名,其中包括北石窟寺周边地点,这为研究石道坡古道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依据。”

行至半途,古道在接近河谷的地方被拦腰斩断,石阶高约两米有余,若不安装铁梯,很难攀登上去。

“斩断这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苏建强说,经古道过河向西行5公里便是汉代彭阳县(今镇原县彭阳乡),有古城遗址遗存,曾出土带有彭阳铭文的汉代铜鼎。从彭阳古城沿茹河到宁夏彭阳县城这条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及中原王朝进行抵抗的军事要道。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十四年冬的匈奴入侵,走的就是这条道路。而后汉灵帝时,“段颍讨叛羌由彭阳直指高平”(高平即宁夏固原,宁夏彭阳原属固原),也选择了这条通道。

公元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在银川建立大夏国前后,对北宋在庆阳的边界发动进攻。这里成为宋夏兵锋相交的前线,为了防止西夏铁骑部队长驱直入,边防驻兵将石道坡斩断。“可以想象,斩断的石道,避免了多少兵戎相见。”苏建强说。

千年车辙旁的筚路蓝缕

顺石阶攀岩而上,眼前忽现一道清晰可见的车辙。车辙印大约84米,车辙深0.25米。苏建强感慨,石道上独轮车车辙印如此深长,必然需要很多车长年累月的碾压才能形成,可见当初这条丝路古道车水马龙,人烟兴盛。

苏建强称,石道坡总长3180米,比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崤函古道更长,保存更完整。

庆阳是中国东南部通往西北的交通要塞,而北石窟寺区域是陇东早期人类生息繁衍、交流交融的中枢,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秦汉以后发展成网状丝绸之路在陇东的一个重要节点。“石道坡连接陕西、宁夏和河西走廊,起到打通西域的作用。”苏建强说,与石道坡毗邻的北石窟寺,造像艺术风格多元,窟内部分佛像深眼眶,具有欧罗巴人的影子,这也是中西文化在此碰撞的一个见证。

随着石道的车辙印前进,突然一个巨大的转弯迎面而来,苏建强指着崖壁上的一个孔洞介绍:“为了警诫人们前方危险,那个孔洞常年会点燃一根蜡烛,类似于灯塔的效果。”

近年来,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石道坡附近考察发现,石道坡遗址周围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既有史前文明的文化遗存,也有汉、魏、北周、唐、宋、元、明时期文化遗存。目前,当地正在确定石道坡遗址的保护范围,整治遗址周边环境,对渗水、树害、落砂等问题进行治理,同时筹划将保护范围内土地转变为文物古迹用地,从而更好地开展保护和研究工作。

“我们会继续发掘古道周边遗存,希望推动古道的申遗工作,让这条淡出历史的古道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苏建强说。

“道”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是“所行之道也”。从丝绸要道兵家前线,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石道坡不断变换着自己的定位,但是沿途的崖刻、护栏、车辙,无一不是这条千年古道繁荣的见证。

在北石窟寺千百年香火袅袅中,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云集交流,佛教艺术也一路东进,车辙的每一次加深,都曾经有一个千里跋山涉水的行人,褴褛于途、风餐露宿,同时也正是在这千年的车马喧嚣中,留下了农耕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在庆阳这片大地上交融荟萃,生生不息的印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