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也有胖宝宝吗?儿童肥胖不只是生理问题,更是心理问题!
你家也有胖宝宝吗?儿童肥胖不只是生理问题,更是心理问题!
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从教育部的数据来看,每4位儿童中就有1位属于过重或肥胖。那么,儿童肥胖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又该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根据教育部资料,每4位儿童就有1位属于过重或肥胖。
每 4 位儿童就有 1 位过重或肥胖,大大影响成年健康
随着饮食逐渐西化与精致化,儿少肥胖比例逐渐增加。根据教育部资料,每 4 位儿童就有 1 位属于过重或肥胖。罗东博爱医院简仁宗医师提醒,关于儿童肥胖,家长常忽略这回事:“家长常认为小時候胖不是胖,長大後自然會瘦了。其实未必!根据研究指出,肥胖儿童有二分之一的机率长大后仍肥胖,而肥胖青少年更有三分之二的机率变成肥胖成人。因此,小時候胖不是胖,这句话不是绝对!”
“台湾社会对待儿童肥胖相对宽容,这是一个有趣的现像!有些家长会认为小时候胖,到了青春期长高就自然瘦,这个观念并非绝对,因为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儿童时期过重与肥胖,会增加日后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的机率,对骨骼肌肉、呼吸、内分泌、社交和学习上也多有影响。因此,肥胖防治应从儿童时期就開始着手。”
罗东博爱医院简仁宗医师在门诊中就发现,儿童肥胖已经是台湾社会里普遍的现象。在门诊中,他常遇到体重过重和身形肥胖的儿童及青少年,有一部分,会由父母带来咨询、了解;也有学校健检异常,转介门诊的;还有一部分,是已经出现肥胖相关症状来门诊求助的患者,通常医院会先经过诊断后,再进行详细的筛检和评估,发现确实有一些孩子已出现健康的问题,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第二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性早熟、代谢症候群、姿势不良引起的骨骼问题等。
他忧心地指出,这些肥胖儿童,心肺耐力较差,容易气喘、影响运动表现,夜间甚至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的症狀。也有些肥胖儿童容易骨骼弯曲、姿势不良、腰酸背痛。
5~18 歲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定义
身体质量指数(BMI)
= 体重(公斤)/身高2(公尺2)
超重:BMI 大于该年龄别中位数的 85~94 百分位
肥胖:BMI 大于该年龄别中位数的 95 百分位
胖儿童有1/2机率长大后仍肥胖,而肥胖青少年更有2/3机率变成肥胖成人。
肥胖不只身体问题,进一步会引发心理问题
肥胖不只身体问题,还隐藏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罗东博爱医院小儿科简仁宗医师就指出,肥胖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可能引起多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影响到生活品质。例如,睡眠问题不仅会影响小朋友的记忆力和专注力,也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和学习效率下降。临床上,甚至发现有些肥胖儿童有社交恐惧,在同儕中容易遭受歧视、被霸凌,造成心理焦虑、沮丧、自卑等负面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影响之巨,实在需要父母正视。
这时候就需要透过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师的专业帮助,利用心理治疗技巧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身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状态,如:依赖性格、负面思考、缺乏自制力等。透过这种综合性的心理和行为介入,可以有效地支持小朋友在减重过程中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儿童肥胖会引发怎样的心理不适?
- 对于过重或肥胖之儿童需要注意其相关的精神社会问题,如低自尊、情绪与行为障碍疾患等。
- 肥胖孩童跟正常体重孩童相比,有较高比例的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
- 儿童及青少年肥胖与忧郁症有关,容易受到情绪和饮食问题的困扰。
- 儿童早期不安全的依附关系,可能是肥胖的危险因子,其他的危险因子还包括身体或言语虐待、父母的忽视和不安全的家庭环境。
摆脱儿童肥胖,全家配合是最大的挑战!
从营养师的角度来说,儿童减重的挑战为何?可以提醒爸妈的事项有哪些?罗东博爱医院营养师林妘珊说,现代儿童及青少年欠缺健康生活的知识、不良的生活模式包括缺乏运动及营养过剩等,都是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
身為營養師,她在診間衛教過程中發現父母以身作則,成為兒童健康生活的典範是很重要的,也是遠離兒童肥胖中最重要的挑戰!請家長協助一起改變家中的飲食習慣,冰箱儲存的健康食物、減少零食的購買,與增加全家假日戶外活動量,那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從去年 10 月羅東博愛醫院整合門診至今,營養師林妘珊已接觸不少肥胖兒童,有一位個案的父母每次都會陪同個案一起來營養諮詢,經過諮詢後,在家吃飯爸爸媽媽也減少白飯跟麵食的攝取量,媽媽也有一起鼓勵個案晚餐一起減少白飯的攝取,假日爸爸也會陪同去騎腳踏車,整個家的生活習慣一起改變,父母體重也都一起變瘦變健康了!媽媽還很開心的拿自從晚餐不吃白飯後瘦了 5 公斤的瘦身前後照片跟營養師分享。
她從接觸的個案中發現,之所以會造成兒童肥胖,看起來大部份都跟生活型態有關,通常來胖胖的小朋友父母也都是胖胖的:“我都會跟爸媽說,不能你們在旁邊吃鹹酥雞,卻叫小朋友不能吃。大家要一起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媽媽自己要先減少購買含糖飲料及零食的習慣,小朋友才會一起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當然萬事起頭難,這時候我就會告訴他們,如果不能完全戒含糖飲料,可以先從減少頻率開始,可能原本一天都要喝 2 杯珍奶,就變成喝 1 杯,再變成一個禮拜 1 杯,如此這樣慢慢來。”
營養師林妘珊分析:“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原因,除了家族遺傳外,後天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不良,喝含糖手搖飲或瓶裝/罐裝飲料,不喜歡運動也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尤其,台灣目前社會雙薪家庭普遍,家長忙於工作時,孩子外食機會高,免不了高油、高糖、高鈉,這些高熱量的食物,長期的飲食習慣下來,除了健康亮紅燈外,肥胖也自然上身。”
台大医院营养师詹貽婷提醒:“孩子是从学习大人的饮食开始建立他们的饮食模式!所以如果大人本身就是比较喜欢吃油炸类的,或者是含糖的东西,那孩子自然也会变成这样。所以不单单只要求小孩的饮食应该怎么样,而是整个家庭的饮食习惯都应该要被建立!如果小時候就建立比较好的饮食习惯,其实变成大人后,他的慢性疾病发生率也比較低。比如,因为像我小時候,妈妈吃鸡肉都是去皮,就连去麦当劳吃炸鸡,妈妈也去皮吃,所以我们小時候也都是这样子学习的。”
高油、高糖、高鈉,这些高热量的食物,长期吃下来,肥胖自然上身。
解决儿童肥胖问题的答案不在孩子,而是在大人身上,大人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子。多陪孩子吃饭或共餐,把好的事用身教言教融入生活,如果家长多陪孩子吃饭,带头吃蔬果,并表现出津津有味的样子,甚至发出赞美,就会发挥潜移默化的效果,强化孩子对这些饮食的喜爱。
家长应该把握孩子的国小黄金期,因为国小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可塑性最高,最能接受大人引导的阶段,想要孩子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好习惯,在此时下功夫,效果最好。
孩子是从学习大人的饮食开始建立他们的饮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