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2023 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 (2023—2025年)》,明确了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健康第一”“坚持提升能力”“坚持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强调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这为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思路。通过对近百所高校和中小学校的巡查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以下五大重点、难点问题是推动心理健康工作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调研中我问过多位校长,学校的数学老师讲解了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之后,有多少老师能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的“一题多解”?有多少语文老师在教授苏轼的诗词歌赋时,能够引导孩子感受、领悟、学习东坡先生不抛弃不放弃、愈挫弥坚、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这些问题引发了校长们的广泛思考。五育育心的落实依然任重道远。
全体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所谓“经师”指的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师,而“人师”则强调教师在塑造学生品格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本就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教育是在人的心理层面进行的,德智体美劳和各科教学都蕴含心理教育的资源。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师教育使命的回归,各科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利用学科优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看似让科任教师多干了份心理健康教育的事情,实则是对学科教育教学的重新理解,是对教材中本来就有的心育内容的挖掘。课程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我们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在参与中发展自我,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者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去影响学生,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并创造有利于学生去尝试、去选择、去参与、去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行动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当然,所有教师都务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这段话打动了无数老师。
学校管理者要统筹谋划
各科教师常年耕耘于各自专业领域,他们更多的是以所教学科为中心,需要学校管理者统筹规划实施五育融合、全员育心工作。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引导全体教师发挥各自专长,打破学科界限,以恰当的时机、适合的内容、 适度的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合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学校管理者应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基于学生的特点,借助课程教学、教改项目、校内外资源、各种活动等载体,改进教育手段与方法,优化教育评价,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推动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的真正落实。
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需要稳定和加强督导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缺口还比较大,一方面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满足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配足人员,用好队伍。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专业队伍很不稳定。学生个案的跟进需要稳定的专业工作者,走马灯似地变换会对本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造成伤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个案咨询和危机干预是专业程度很高的工作,需要经常接受培训督导。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培训和督导急需加强。
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和联动机制
我们在调研中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寒风凛冽,一个保洁阿姨在凌晨的校园打扫卫生,忽然看到一学生边打电话边抽泣,情绪激动,然后就跑出校园了。保洁阿姨居然在凌晨的当时,拨通了学校保卫处和心理中心的危机干预值班电话。然后,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预案,联动公安的监控天网,2个小时后的早晨6点多,在海边的礁岩上找到了这个女生,救下了这个女生。后来得知,女孩已经留下的遗言是“还看最后一次日出”。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现了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知道这个学校的工作是到位的,一个普通的保洁阿姨有发现危机的意识和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通过可靠有效的路径去报告信息,我们也钦佩这个学校危机干预系统的高效和专业。从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学校“三全育人”的理念和联动机制是深入人心的。在学生发生问题的危机时刻,往往在学生身边的不是学校领导,不是心理老师,甚至不是班主任,而是宿管、保洁或者朋辈观察员。有的学校总结了“十八看”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异常,学校全员都耳熟能详,这是很好的经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加强家—校—医—社合作,在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多主体联动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和朋辈教育咨询服务平台等,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测试等,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学校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或者“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多级联动机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危机干预、危机个案跟踪等服务。
心理测评的局限性与合理应用
在调研中,很多老师抱怨心理健康测评难以有效筛查出高危个体。心理健康测评一般是对易感特质和当时的心理状态的评估,对心理危机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但心理状态是波动的,随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境遇性、随机性,很难完全被预判。
这一方面是要改进测评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要合理理解和使用心理测评。这和医学上的“病可查出,伤难预料”类似,依据一些指标,可以判断出异常和正常。未来什么时候会受伤是不能查出来的,但是通过一些指标可以评估出风险性,比如在骨质疏松(生理基础)、动作不规范(易感素质)、场地不好(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做运动容易受伤发生骨折。
心理测评可以筛查出高危人群,了解高危风险因素,明确工作的重点人群和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了解某一时段本校学生的倾向性特征和普遍性的风险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心育工作提供依据。心理测评是专业工作,务必要遵守专业伦理,专业工作者要严格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学校领导需要了解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情况,不需要了解具体个人的详细信息。
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调研中很多老师对如何形成自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存在困惑。其实特色必然是规范化建设和整体优化基础上形成的特色。
有两个方面可以重点思考:一是研究所在学校的特点特别是本校学生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形成传统,凝练出特色。比如我们调研的一个高科技园区中学,各方面软硬件设施和专业教师配备都是一流的,家长也多是高知高技术人才,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少见。我和老师们在交流如何形成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时,强调要重点研究学生的特点。当我提到该校发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家长往往“有钱没时间(孩子缺陪伴)、有高度没温度(孩子缺欣赏)、有主见不合作(家校缺配合)”时,老师们很受启发,表示要针对学生家长和学生的特点,开发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是要因地制宜,建设校园文化,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校园氛围、教职员工的榜样示范、优良传统、校园的物质和人文景观等等,都是育人的隐性课程。孩子们浸染在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对环境的意义进行自动化的解读,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被感化。一个学校有片松林,将“松树的品格”铭刻于松园内,赋予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孩子们在松园中休憩娱乐时,松树的品格也会陶冶感化他们。
提升心理咨询中心学生求助率
保守估计,每年度20%以上的学生有心理求助的需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生的求助率不高,咨询的个案很少。对此,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学校需要认真考虑以下问题:是学生不需要,还是不知晓?还是不信任?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种宣教、社团活动和团辅等等,做好宣传,建立口碑,让学生知晓和信任。
第二,心理中心的设置需要考虑:建在哪里?学生找得到吗?容易抵达吗?有安全感吗?一些学校校园很大,心理咨询中心集中设在校园的某一个角落。我们需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个情绪低落的学生没精神没气力不想动,要长途跋涉,有的甚至还要爬很高的楼去做一次心理咨询的感受。有条件的学校,建议可以把心理咨询中心分散设置在学生社区。
第三,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实质是教育活动,是主动作为的过程,这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工作原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除了学生主动预约咨询之外,学校需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系统和预警网络,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被动等候为主动作为。
范方, 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委会副主任、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委员。专业领域为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与安全心理学,近年主要研究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机制和预防干预、心理弹性机制和发展、应激心理与创伤修复、睡眠与心身健康、心理测评与心理素质提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多项资政报告和技术成果被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