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大都督中,谁当过真正的大都督?
东吴四大都督中,谁当过真正的大都督?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绘为东吴的大都督,但这一印象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历史上,周瑜虽然担任过都督的职位,但从未担任过大都督。那么,东吴历史上究竟有哪些将领担任过大都督这一重要职务呢?
都督一职最早是监督军队的官员,职位不高,权力不大。但到了三国时期,都督成为了地方上的军事最高统帅。由于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每个国家境内都设立了多个战区都督。东吴因为地形复杂,特别是沿江的要点众多,因此需要设立数十个战区都督来守备。
大都督则始于曹魏,与都督不同的是,大都督只设立一位,是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统领内外军事。因此,大都督的权力远大于都督。
陆逊:东吴第一位大都督
公元221年,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的劝谏,决定亲征伐吴。面对刘备的侵略,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命他率领诸将前去抵御刘备的大军。陆逊不负孙权所望,在夷陵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军队,致使蜀国军队死伤数万人,损失惨重。
全琮:东吴第二位大都督
公元241年,孙权任命全琮为大都督,率军进攻魏国领地。全琮与魏国将领王凌战于芍陂,起初攻势势不可挡,魏国军队损失惨重。后来,王凌与孙礼合兵抵抗,结果反败为胜打败全琮军,开始反攻吴国军队,乘胜歼灭吴国五营将秦晃军,好在吴国将领顾谭、顾承与张休奋力反击,抵挡住了魏国军队的进攻步伐,又有全琮的儿子全绪、全端领兵攻击,才迫使魏国军队撤退。
施绩:东吴第三位大都督
公元242年,吴国皇帝孙权封三子孙和为太子,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由于鲁王孙霸颇受孙权宠爱,对其在地位的待遇与太子没有什么区别,孙霸因此萌生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和行为。时任大都督的施绩与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等重臣宗奉礼敬,尊崇太子孙和;而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左将军吕据等重臣依附鲁王孙霸。
朱异:东吴第四位大都督
公元257年,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反叛魏国,派遣部下前往吴国称臣,并且将自己和部下的儿子送往吴国做人质,以此来请求吴国出兵援救。吴国皇帝孙亮答应诸葛诞的请求,任命朱异为大都督,率军前往寿春援救诸葛诞。同年八月,朱异尚未赶到寿春,就因为军中缺粮,领兵撤回东吴。
综上所述,东吴历史上担任过大都督的将领共有四位,分别是陆逊、全琮、施绩和朱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被后人评为东吴四大都督的周瑜、鲁肃、吴蒙、陆逊四人中,只有陆逊一人真正担任过东吴大都督这一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