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至明 祭孔礼乐的发展和变化
从宋至明 祭孔礼乐的发展和变化
祭孔礼乐,作为中国古代祭祀孔子的重要仪式,其发展演变见证了儒家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宋至明,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不仅体现在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更通过礼乐制度的不断完善得以体现。本文将通过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为您展现这段跨越数百年的礼乐文化发展史。
乐之安——宋元时期的释奠乐章
北宋时期,大晟府制定的释奠乐章以“安”命名,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语出《诗经·周南·关雎》序:“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乐章分为凝安、同安、明安、丰安、成安、文安、娱安等曲目,在行释奠礼时,依据不同的步骤演奏不同的乐曲。
其中,大晟钟是宋徽宗为大晟新乐所铸编钟,通高69公分,尺寸之大,居全国之冠。北宋崇宁三年(1104)应天府出土古钟六枚,应天府前身为宋州,为春秋宋国故地,宋徽宗视古钟为祥瑞,大晟钟依此为蓝本制作,造型纹饰完全参照《宣和博古图》中的“周宋公音巠钟”。《续考古图》卷四记载此事:“崇宁三年甲申岁孟冬月应天府崇福院掘地得古钟六枚,以宋公钟又获于宋地,宜为朝廷符瑞,寻上进焉。”
大晟钟铸成后,衍圣公孔端友上书朝廷,请求颁乐于曲阜孔庙,政和六年(1116)乐器运抵阙里,开启了帝王颁赐孔庙乐器的先河。不久金兵南侵,衍圣公孔端友南渡,阙里大晟钟流散乡里。
南宋绍兴年间成书的《东家杂记》记载了徽宗颁赐大晟乐一事:“政和四年(1114),承奉郎袭封衍圣公孔端友,乞依诸路颁降大晟新乐,许内外族人及县学生咸使肄习以备释奠家祭使用......政和六年五月,差四十七代孙宣教郎监和剂西局门若谷押赐大乐礼器付本庙。”
北宋大晟府释奠乐章影响深远。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制定新朝乐章,仍以“安”命名,且自迎神至送神阶段,全部袭北宋大晟府旧曲。元代祭器也大体保留了宋代以来的规制,孔府旧藏元贞三年铜祭器形制十分接近宋代朱熹《绍熙州县释奠仪图》中的祭器图样。
乐之和——明代的释奠乐章
明代释奠乐章以“和”命名,歌词基本沿用宋大晟府乐章,共计六章,迎神奏《咸和》,奠帛奏《宁和》,初献奏《安和》,亚、终献奏《景和》,彻馔奏《咸和》,送神奏《咸和》。
成化年间,释奠乐舞一度升格为八佾(yì),弘治皇帝更是“增文庙乐器人数为七十二人,如天子制”,尊孔程度前所未有。正德年间社会动荡,曲阜孔庙亦遭波及,所藏礼乐器多有残毁。
时任兖州知府罗凤,为保圣庙祭祀无虞,亲自督造礼乐器一批,此即《曲阜县志》记载“兖州知府罗凤补造阙里孔子祭器”一事。正德祭器保存至今的有编钟、爵、簋(guǐ)、簠(fǔ)、铏(xíng)、豆六种。
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帝王对孔子的尊崇,以及礼乐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