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执行法官的温情与坚韧
一名执行法官的温情与坚韧
近期,热播剧《执行法官》以青年法官齐麟在执行局的历练与蜕变,细腻地展现了执行法官职业的艰辛与挑战。剧中齐麟所说的“法律判决虽代表了文字上的正义,但要使这份正义成为老百姓可感可知、实实在在的物质结果,还需我们执行法官不懈的努力与追求”等话语,不仅是对执行法官职业使命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司法人文关怀的深切呼唤。
在现实司法实践中,如何巧妙地在法律的刚性与人性的温暖间架起桥梁,既做到公正严明,又不失司法温度,成为每位执行法官必须面对的课题。甘州区人民法院执行二局一团队的葛超法官有其独到的方法。
责任为先,践行“三勤”之道——他这样想
“还以为这笔钱要不回来了,没想到您最终给我追回来了,感谢葛法官……”日前,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申请执行人张某在拿到案件款后向葛超深情致谢。该起案件由于被执行人刘某行踪不定,始终无法取得联系,使得执行工作一度陷入困境。为尽快兑现申请执行人权益,葛超即刻行动,详查案卷,在迅速冻结被执行人名下全部账户的同时,对其他财产线索开展深入搜寻。面对空账挑战,葛超不辞辛劳,紧追每一条线索,遍访刘某可能藏匿的每一处角落,即便线索模糊也绝不放过。历经数月追踪,终于在一家饭店发现刘某并将其带回法院,在葛超的极力敦促下,刘某最终全额还款,案件成功执结。
该起案件只是葛超众多承办案件中的普通一件。面对繁重的执行任务,葛超深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他将高效执行的秘诀凝练为“三勤”法则,既“手勤以察微,嘴勤以释疑,腿勤以践诺”,并将其主动践行于日常司法活动中,成功解决了多起复杂案件,展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执行力。
以情动人,传递司法关怀——他这样做
面对纷繁复杂的执行案件,葛超法官尤为擅长在冰冷的法律条文中注入人性的温暖,在拉近与被执行人距离的同时,也让法律的温度在每一次的释法明理和敦促履行中得以传递。
“两年了,我终于通过屏幕见到了我的孩子,这多亏了你们法院的帮助。”身在上海的刘某激动地说。几年前,王某某与刘某协议离婚,约定孩子由王某某抚养,刘某享有探视权。然而,王某某以各种理由拒绝配合,导致刘某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视权。葛超法官深知,这一案件不仅仅关乎法律权利,更涉及到亲情与责任。于是,葛超法官多次从儿童权益和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对王某某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她转变态度。最终,王某某放下内心芥蒂,同意刘某探视通过微信视频进行“远程探视”,刘某终于见到了阔别近两年的孩子。
葛超所处理的案件中大多为劳动合同、婚姻家庭、买卖合同等类型,其中不乏被执行人债务缠身、行踪不定的复杂情况。面对这些疑难复杂问题,葛超常以“微信”为桥梁,在案件接手之初即主动征得当事人同意,加为微信好友,并细心标注案件编号,确保每一次交流都能精准对接,同时还巧妙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文字与语音,从被执行人困境出发耐心释法析理,温情催促其履行义务,这一工作方法不仅加速了案件执行进程,还预防了潜在纠纷的再生,达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重和谐。
“三时”理念,彰显执行智慧与担当——他这样说
葛超曾在一次经验交流会议上这样说:“有句话送给我们执行人员共勉,医学中有句话叫做‘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觉得这句话对我们执行人员也是一样的,‘有时执结、时常到位、总是帮助’。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执行法官应持有的豁达心态与坚定信念。即便面对难以预料的挑战与挫折,也要坚持做自己能做的、该做的,用实际行动诠释执行法官的责任与担当。”这句话不仅是葛超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也是对执行法官职业精神的深刻诠释,更是对所有奋战在执行一线的同仁们的鼓舞与激励。
作为新时代的执行法官,葛超始终将廉洁自律视为职业生涯的生命线。面对执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诱惑,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决抵制不正之风,主动接受监督。他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当事人的尊重,也为整个执行队伍树立了榜样。
在甘州法院执行局,还有很多和葛超一样的执行干警,每天奔赴在保护群众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的路上,他们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在法庭上锤起锤落的威严,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一名司法干警的责任与担当,全力维护着人民的利益,未来,大家将继续默默耕耘、坚守底线,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廉洁与担当,用每一个案件注释初心、使命与信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