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六世明君的角度,分析为何秦国能统一天下?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1JCGMN205566Z40.html

秦国从一个西北边陲的贫弱国家,到最终统一天下,这背后离不开六位明君的励精图治。本文将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这六位君主的统治历程,分析秦国成功统一六国的关键因素。

《大秦帝国》一共分为四部,分别是裂变、纵横、崛起、天下,其实讲的是,战国时期,地处西北边陲贫弱秦国,从秦孝公起,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从一个贫弱国家,到崛起强大,最后统一天下的历程,这完全是一个屌丝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成就事业的逆袭过程。

秦国之所以能够成功统一天下,与其出现罕见的六世明君不无关系,从战国初期的六国卑秦,到战国中期的强大崛起,到战国末期的所向披靡,秦国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力,更非一人一事之功,这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秦各代君主都毫不懈怠,励精图治,最终实现统一。我们先来了解下秦国的六世明君:

秦孝公: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秦孝公选择了商鞅的法治变法,推行霸道政治,奖励耕战,将秦国带向了强大之路;富国强兵后的秦国,率先对魏国发起进攻,三次大败魏国,夺回河西部分土地;在外交方面,秦国实行了与中原各诸侯国平等外交,取得了与各诸侯国的平等地位;秦孝公又将都城迁到了咸阳,使得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处于战略优势地位,为秦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秦孝公统治的二十余年里,秦国改变了落后面貌,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初步奠定了“秦向东以制诸侯”的发展雏形。

秦惠文王,为秦国开疆拓土建立大后方

秦惠文王对外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经过张仪的连横策略牵制其他诸国后,开始对魏国发动战争,夺取河西之地作为秦国发展的大后方,此外,秦惠文王又北灭义渠,南并巴蜀,进一步拓展秦国版图。

随着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强国之路已变为东出之策,使得秦国被东方六国所忌惮,他们采取联合的方针来抑制秦国的扩张;面对各国在苏秦组织下的合纵攻秦的态势,秦惠文王及时采取有效的战略部署,推行张仪的连横政策争取盟友以化解合纵策略;先后麻痹收买魏国,又欲联楚攻齐,又不惜分一半汉中土地给楚国,达到同楚结盟的目的。

在中原诸国的君主博弈期间,秦惠文王巧妙地运用多重战略方针,取得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三次攻打赵国,两次大败楚国,进一步开疆拓土;秦惠文王是秦国的一个王,使秦国地位大为提升,推动着秦国向统一大业迈进。

秦武王打开东进之路

秦武王不仅要当诸侯国盟主,更希望坐上天子的宝座,有一统天下的决心,为了完成这一伟业,他先后进一步平定巴蜀地区的割据势力,又征伐西戎,保证秦国后方安定后,才逐步开展角逐中原的战争,如果说秦惠文王打通了东进之路,那么秦武王夺取宜阳后,秦国进一步在中原站稳了脚。

秦武王嗜好武功,最终因举鼎,力不能及而丧失性命,但秦武王并未轻易地发动对外战争,耗费国力,在保持国力的基础上,却打开了东进之路。

秦昭襄王,奠定统一基础

秦国之秦孝公起,共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统一天下,而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一年,由此可见,秦昭襄王的统治对秦国发展之关键;秦昭襄王继位时,齐国秦国分别是东西方霸主,秦国的东进步伐受到以齐国为首的诸国势力制约,甚至其他六国联合起来攻伐秦国,使秦国暂时失去优势,特别是赵国实力迅速上升后,成为左右战争时局的重要力量,如何避免诸国的联合打击,如何继续推进东进统一,面对这种情况秦昭襄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秦昭襄王善于把握时机,消灭强国,他先化解以齐国为首的五国攻秦事件,又联合诸国攻齐,摆脱东西对峙的格局,又通过对楚国的利用,对赵国的反间计,在长平之战中彻底打垮赵国,从而使秦国占据了兼并六国的绝对优势,特别是长平之战,基本扫清统一路上的障碍,使六国再也没有与秦国相抗衡的能力。

秦庄襄王,稳步推进统一进程

秦庄襄王继位为王极具传奇色彩,他本来在赵国当质子,在吕不韦的精心运作和帮助下,他才得以最终登上王位,他是秦国完成霸业前的一位君主,重用吕不韦为使秦国经济得到很大发展,除此之外,吕不韦的还对秦国的内外政策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军事方面,秦庄襄王恩威并济,他并没有对周室赶尽杀绝,而是维持着周室有名无实的君王,他想名正言顺地接替周完成统一大业,此外,秦庄襄王,不断对韩国、赵国、魏国发动进攻,夺取土地继续将领土向东推进,每夺取一处,都设置郡进行管理,稳步推进秦国统一进程。秦庄襄王在位时间比较短,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巩固秦国各项统治成果,延续了秦国的优势,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良好的国家形势和扎实的国力基础。

秦王嬴政,历时十年统一中原

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历代君主都以统一天下为目标,并为此不懈努力,经过历代君主奋力推进后,终于在秦王嬴政得以实现。秦王嬴政之所以能统一天下,与“奋六世之余烈”所打下的基础有关,更与手下的谋臣武将有关;秦王嬴政手下有李斯、尉缭、姚贾、顿弱等一大批谋臣辅佐,军事上有王翦、蒙恬、白起等这样盖世名将攻城略地,助秦统一。

此外,秦王嬴政具有杰出的军事战略,在统一战争中,总体战略安排和进攻目标的选择上,他听取尉缭建议,花重金离间六国权臣,从内部瓦解帝国,例如赵国听信谗言杀害了唯一能带兵抵抗秦国的名将,李牧;又以同样的手法离间齐国不助五国伐秦;另一方面秦王嬴政还实行远交近攻,从中央突破的战略方针。

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先后兼并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结束了春秋分裂割据的战国时代,顺应历史潮流,满足了人们摆脱乱世的愿望,实行了大一统国家;秦王嬴政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正是秦国数代君主努力的结果。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在同一时期,山东六国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连续不断地出明君,持续推动国家发展,持续朝着同一目标前进,往往是出现一个明君,将国家实力推向一个高峰,之后便来一个庸君,或者昏庸之君,废止改革变法,甚至将发展成果毁坏殆尽,这也是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最终衰亡的重要因素。我们来了解下山东六国:

六国明君与庸主交替出现

魏国最早称霸,人才流失,政局震荡

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春秋霸主晋国的衣钵,魏国在魏文侯时期推行李悝变法,军事上进行吴起变法,开启了战国变法的先河,不仅国力增强,军事实力也壮大,灭中山,向西夺取秦国河西之地后,魏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还十分重视人才,大批能人志士汇聚到魏国。

魏武侯是一个有谋略、有抱负的君主,但在对待人才上,在任贤使能上比魏文侯逊色得多,魏武侯任人唯亲,导致大批人才流失魏国,就连吴起也去了楚国,此后,魏国发展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

好战的魏惠王,没能继续进行变法革新,性格狂妄自大,将魏国放到了诸国的对立面上,拉开了魏国盛极而衰的序幕;魏惠王没有扭转魏国人才流失的局面,反而独断专行,又导致大批人才流失,这些人才反而是秦国、齐国、楚国崛起的有生力量;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后,魏国的霸主地位被齐国取代。

此后,魏国又历经魏襄王到魏王假等五代君主,没有出现雄才大略,懂得任贤使能的君主,反而多狭隘多疑的君主,这些君主胸无大志,抱残守缺,在与秦国展开合纵连横交锋时,总被离间计所瓦解,导致战争屡屡失败。

齐国:最强的诸侯,不战而降

战国时期,当秦国正在进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上升时,齐国在齐威王的统治下,国力达到全胜成为战国第一强国,齐威王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君主,他秉承“尊贤尚功”的传统,推动齐国各项改革,在内政军事上取得一系列的成就。

齐威王对稷下学宫加以发展,为齐国聚集众多的人才,并且他用人从不问出身,邹忌、淳于、孙膑都受到齐威王重用,为齐国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凭着出色的谋臣武将,齐国先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两败魏国,使魏国跌落霸主神坛,而齐国成为新的霸主。

齐宣王继位后,积极发扬重视人才的传统,稷下学宫发展至全盛,齐宣王是一位任贤使能,勇于接受大臣进谏,他本来能延续齐国优势,完成统一霸业,然而他在推进霸业的过程中却屡犯致命错误,齐国没有参与公孙衍发动的六国合纵伐秦,导致合纵国以失败收场,此外,齐国又趁燕国内乱占领燕国,得罪了其它诸国,使得齐国在外交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又与燕国结下了仇恨。

齐宣王滥用武力,耗费国力,又四面树敌,彻底丧失与秦国对峙的机会,后来的齐湣王更是昏庸无能,刚愎自用,鼠目寸光,竟然听从苏秦建议,导致五国伐齐,几乎将齐国带上灭亡之路。

后继位的齐襄王虽然依靠大将田单收复部分国土,但面对山河破碎,百废待兴的现状,齐襄王缺乏挽救齐国颓废的雄心,没有采取有效政策,面对气吞山河的秦国,无所作为的齐国只能等待灭亡的命运。

楚国:传统大国、霸业中断

战国时期,楚国在楚宣王、楚威王带领下楚国国力达到全盛局面,楚宣王时期,君臣团结,军事实力强大;当时魏国是霸主,楚国为了牵制魏国,则围魏救赵,又联合齐国牵制魏国;对外虽然没有过多的主动扩张和兼并,但雄踞南方的楚国历来被中原诸国所忌惮。

楚威王时期,积蓄国力,适当地变防守为进攻,将楚国发展带入全盛,他审时度势,徐州之战大败齐国,将势力扩展到泗水之上,向东大败越国,向西臣服夜郎国,进一步开疆拓土,使楚国成为疆域最广阔的国家。

后来的楚怀王,偏信偏听,不分是非,毫无全局意识,将楚国的优势逐渐丧失殆尽;在外交策略上,更是失败的典型,不从整体利益出发,在合纵连横中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昏招出尽的楚国差点被沦为各国攻击的目标,对外战争连连败北;楚怀王时期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节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