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宇宙大爆炸后的元素形成:为什么氢氦比例如此特殊?
揭秘宇宙大爆炸后的元素形成:为什么氢氦比例如此特殊?
为什么宇宙大爆炸后没有立即发生大规模核聚变,而是形成了特定比例的氢和氦?这个问题的答案隐藏在宇宙诞生初期的物理过程中。
今天我们聊一个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宇宙的诞生是怎么回事,根据描述,爆炸初期宇宙是氢原子的海洋,最初的温度极高密度极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时候氢原子不顺势发生核聚变形成重元素,而是等到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后第一颗恒星的诞生,才开始核聚变呢?那么宇宙初期再等什么?还是在最初的聚变中发生了意外?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两个问题,顺便说下宇宙最初的物质比例是怎样形成的?
环顾当今的宇宙,毫无疑问,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氢和氦;毕竟,是氢与氦的核聚变为绝大多数的恒星提供了巨大的能量,照亮了整个黑暗的夜空!万物也在这种能量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但在地球上,氢和氦只占我们世界的一小部分。从质量上来说,只占地球质量的1%,即使我们只看地壳部分,与其他更重的元素相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
事实上我们世界的重元素都是在几代恒星的不断更迭中形成的:最早的第一代恒星把它们的氢元素聚变为更重的元素,然后死去形成超新星爆发,把重元素又抛回宇宙。这些较重的元素,连同原始元素的再次混合,被纳入到下一代恒星中,最终当较重的元素变得足够丰富时就形成了岩石行星,也可以认为这就是一个加工厂!
如果我们还记得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描述,我们就知道宇宙并不是从这些重元素开始的,宇宙现在正在膨胀和冷却,这意味着在过去的每一个时刻宇宙中所有的物质更加紧密 ,温度更高,辐射更强。如果我们继续往前追溯,我们会发现宇宙中第一次形成中性原子的时刻,如果我们再继续往前哪怕温度再升高一点点,中性原子会因为高温高压而炸裂,就是这个时刻也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来源。
在中性原子形成时期,宇宙是由92%的氢原子和8%的氦原子组成的(或者按质量来说大约75-76%的氢原子和24-25%的氦原子),还有少量的锂和铍,但除此这些元素之外没有其他元素。这时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比例?如果此时宇宙足够热,密度足够大,也可以在早期进行核聚变,为什么当时它只把少量的氢原子聚变成氦,为什么没有更多原子参加聚变?为什么氦没有继续聚变形成更重的元素?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需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不仅是宇宙最初的几十万年,也不是上文提到的中性原子时刻,甚至不是宇宙最初的几天、几个小时或几分钟。而宇宙最初的几分之一秒,这个时候不仅原子核不能形成,宇宙中充满了几乎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
大爆炸后几分之一秒宇宙充满了几乎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质子和反质子、中子和反中子、电子和正电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当然还有光子(光子本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等等。
这时的宇宙温度会让两个典型光子自发形成物质和反物质,正反物质产生的速度和湮灭的速度一样快。但是随着宇宙的冷却,正反物质的湮灭速度会快于光子自发形成正反物质的速度。最终所有反质子和反中子与质子和中子一起湮灭,只留下正反物质上的一点不对称,最后以质子和中子的形式存在。据估计正物质比反物质多了十亿分之一,正是这十亿分之一形成我们已知的一切。
此时,剩余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大致相等:大约是50/50。这些质子和中子最终将成为我们宇宙中的已知的所有原子。原子的另外一部分,电子(和正电子)要轻得多,所以它们仍然以巨大的数量(和巨大的能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此时宇宙的温度,质子和中子可以很容易地相互转化:质子可以与电子结合生成中子和(电子)中微子,而中子可以与(电子)中微子结合再生成质子和电子。这时电子和中微子的数量比质子和中子多出大约十亿倍。这个过程被称为质子-中子相互转换。这就是为什么早期质子和中子为对半分裂,大致相等。
我们应该还记得,中子比质子约重0.2%。随着宇宙冷却(多余的正电子和电子湮灭),找到一对能量足够产生中子的质子-电子对变得越来越少,而中子-中微子对产生质子-电子对仍然相对容易。在宇宙形成的最初1 - 3秒内,大部分中子会转化为质子。质子和中子的比例已经从大约50/50变成85/15!
现在,这些质子和中子已经足够丰富,温度密度也可以让它们融合成更重的元素,但是辐射粒子光子的数量比质子和中子要多出十亿分之一,所以在宇宙膨胀和冷却的几分钟里,光子仍然充满了能量,以至于每次质子和中子刚融合在一起形成氘(核聚变的第一个垫脚石)时,一个能量足够高的光子就会立即出现并把它们敲开!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氘瓶颈”,因为氘相对脆弱,它的脆弱阻止了进一步的核反应的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质子是稳定的,所以它们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自由中子是不稳定的;它的半衰期约为10分钟,会衰变为质子、电子和(电子)反中微子。到宇宙冷却到可以产生氘的程度时,已经过去了3分多钟,这样就进一步把85%-质子和15%-中子分裂变成了近88%的质子和略多于12%的中子。
最后,随着氘的形成,核聚变才可以继续进行,而且速度非常快!通过几个不同的聚变链,宇宙温度和密度仍然足够高,几乎每一个中子都与另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结合,形成氦-4,一种比氘、氚或氦-3更稳定的氦同位素!
然而,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宇宙已经存在了将近四分钟,这时宇宙已经膨胀和冷却到无法进行下一步的聚变。此时仍然有质子和氦核在周围飞行,但是质子和氦-4核不能融合,因为没有稳定的氦-5核,两个氦-4产生高度不稳定的铍-8同位素,在10^-16秒会衰减回两个氦-4!下一步是将三个氦-4原子熔合成碳-12,但宇宙的密度或能量已不足以支持这种相互作用;这个过程将不得不再等待数千万年,直到宇宙的第一颗恒星形成!
这些氢和氦-4原子核是稳定的,而且还会有微量的氦-3(氚最终也会衰变成氦-3)、氘(氢-2)和非常少量的锂(可能还有更少量的铍-9),这些锂是由非常罕见的融合反应形成的。
但是绝大多数中子(99.9%以上)最终被锁定在氦-4原子核中。如果宇宙中的物质只含有12%以上的中子和88%以下的质子,而这恰好发生在核合成(聚变成更重的元素)之前,这意味着所有这些中子和等量的质子(宇宙的12%多一点)最终都会变成氦-4:宇宙总质量的24- 25%,剩下75- 76%的宇宙是质子,也就是氢原子核。
这就是为什么,根据质量,我们说宇宙75-76%是氢,24-25%是氦。但每个氦核的质量大约是氢核的四倍,这意味着,按原子数量计算,宇宙中氢的数量约为92%,氦的数量约为8%。
这种原始的物质比例结构已经被观测到,可以说是大爆炸的三大基石之一,另外两个基石是哈勃膨胀和宇宙微波背景。这就是宇宙中所有元素的起源!你的一切,你所知道的一切,你所接触过的一切,都来自这个原始的质子和中子的海洋,我们的世界曾经只是氢和氦原子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