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女性消费新趋势:从"追随"到"引领"的品牌营销策略
2025年女性消费新趋势:从"追随"到"引领"的品牌营销策略
2025年,女性消费进入新的时代。从"追随"到"引领",女性消费者展现出更多元的决策、更细分的需求和更明确的主张。让我们一起了解女性,助力品牌构建真正女性友好的消费环境,成为她们的心头好!
不同阶段的消费特点
年轻女性(18-24岁):关注时尚流行趋势,热衷最新的服饰美妆和数码产品,选择符合个性的品牌和产品。她们愿意把钱花在电影、音乐、网购和外出聚餐上,并喜欢通过平台获取消费信息和建议。她们活跃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班需要搭子来缓释焦虑,下班也在不断提升自己,投资自己的语言学习和技能培训等方面。
成熟女性(25-35岁):内心依旧少女,注重文化与自我认同。倾向于高品质,并大多崇尚极简的长期主义。将中高端美妆与旅游健康视为重点关注,愿意花费在住宿和体验项目中,购置家具装饰、厨具、家电便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要过得好,过得美更要过得“值”。
中年女性(36-44岁):更加注重家庭健康和品质消费,并大量花费在子女教育上。更加青睐高端品牌和奢饰品,重视抗老产品、营养保健和健身器材。买刚需产品而非跟风产品,不花超出能力范围的钱,减少炫耀性消费,转向知识付费。乐于享受生活,偏爱错峰游,追求融入当地文化和美的体验。
品牌营销策略
目标消费者群体越大,品牌机会就越多。18-44岁的「她们」有着强大的消费力,因此大多品牌将人群定位聚焦在这个年龄段。但是,由于受众群体的多样性,营销和运营成本不断飙升,品牌却难以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独特印象。因此,做品牌,永远不要想讨好所有人,尤其是女人!
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需求品类难以长期维持消费者的兴趣,原有的品类认知终会失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人群战略兴起,多元的她们在个性中携带着情绪需求,在更加细分、更加小众的的圈层文化中得以满足。深度解读「她」消费趋势,助力品牌差异化突围:
「她们」的情绪和消费行为都是在快速变化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一边在消费降级,一边有选择性的挥霍。一边要有实用性,一边要高颜值能出片。价格不一定低,但综合使用体验,一定要有高性价比。也就是说她们对品牌的忠诚度在下降,已经从“忠于品牌”发展到“忠于特定的需求及背后的产品体验组合”,相较于“缩减开支”的消费降级趋势,当下女性消费者在购物中更倾向于合理有道的“审慎消费”。
品牌需要不断挖掘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和痛点,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和更有趣的内容。确保品牌只有持续叠buff才能够始终进入她们的“购物车”,“买值了”,才会让「她们」觉得自己的钱没白花。比如,品牌可以在产品规格上做调整,促使她们快速“占便宜:,做抉择:
大包装 / 捆绑式:降低单次的使用成本。例如,东方树叶、茶派等大瓶装。
小包装 / 小样装:因即时购买成本低。例如,馥郁满铺、雅诗兰黛等改中样规格。
数据显示,超70%的消费者对在用品牌出现一定频率的更换行为,13%的消费者会经常更换品牌。其中,24岁以下的消费者会经常或偶尔更换品牌,品牌忠诚度更低,尤其是在护肤、彩妆、零食等品类。在挑选同类产品时45%的女性消费者会同时对2-3个产品进行对比,34%的女性消费者会对比4-5个产品,她们会认真的在产品之间权衡。
品牌更需要深刻领会那些不变的因素。除了功能价值外,品牌也需要构建审美、情感、信息、文化等更丰富综合的价值,在自己的细分行业打造多个“行业首款”产品,不断拓展产品边界。例如,完美日记推出首创的“仿生膜”精华口红,通过消费场景上的极致细分和优化,不断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与期待,从而增强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疲劳”和“拥挤”促销,导致她们对促销节点依赖性下降,开始审视实际需求。大促囤货购买已成过去式,平销期销售占比提升,考验一个品牌能否制定更为精细的促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平衡大促期与平销期的销售目标不仅是一个销售策略问题,更是品牌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在平销期,品牌更加需要通过文化的魅力、内容的品质、差异化的服务,塑造更丰满的消费体验,让消费者体会到除了价格和优惠机制之外的附加值,树立自己的“日历”与“传统”,探索多元化形式。例如,东边野兽通过策展的思维创造新的零售模式,开启「东边厅堂」计划,线上线下同时开幕,深耕人文、自然、东方价值观,遵从文化与生活的时点,规划东边野兽的销售计划。
坚持“长期主义”已成为独立女性的消费观。30+精致女性更注重自我需求及品质,品牌不能只停留在“现在”的性价比,单价高,但使用寿命长,每年的成本更低,才匹配得上作为生活精明家的「她们」。
卖产品,不如卖生活方式。“认同”是品牌增长的长期主义,要让消费者觉得“品牌懂我”。在生活场景中做用户的最佳配角,通过在产品外观设计、营销活动设计等方面设置埋点,不仅要让人喜欢,更要令人向往;品牌还要作为社交的桥梁,将有着相同兴趣的人聚在一起,让「她们」从情感认同中获得快乐和能量。
品牌发展与营销变革的历程中,对女性的角色认知也在不断的调整修正。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面对于她们的需求,应被看到,而非凝视,是保持基本的尊重。
“女性营销”并不是“营销”女性,所以请停止依赖“粉色”作为一种营销策略。把品牌或产品外观变成粉色并不是吸引女性顾客的最佳方式,这种老套而懒惰的营销策略很可能会起反作用。相反,想要创造出能与目标女性受众产生共鸣的营销信息和营销活动,就要明白,对女性的营销不仅仅是为了对性别做广告。针对女性的广告内容也不只是简单让女人和品牌LOGO或产品合照这么简单。
女性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对不同女性人群要有清晰的定位和认知。品牌更要将消费者视为多场景、多标签下的立体角色,对消费者进行差异化的特征捕捉和需求满足,真诚去创造可复用的实际价值,以更好地满足和迎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这个有影响力的人群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