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物见证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这些文物见证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宁夏地区出土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更见证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西夏时期的鎏金铜牛到战国时期的青铜透雕牌饰,这些文物以其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鎏金空心铜牛:农耕文明的见证
1977年出土于银川西夏陵101号陵陪葬墓的鎏金空心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重达188公斤。这尊铜牛采用中国传统的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制作而成,整体采用雕塑、铸造、鎏金、焊接、抛光等工艺。铜牛造型生动逼真,表面采用鎏金装饰工艺,历经千年依旧金光闪闪。
据文献记载,西夏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大型鎏金铜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夏不仅学习借鉴了中原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还引进了专业技术人才。这尊铜牛的发现,是西夏社会从游牧经济转向农耕和畜牧兼营的历史缩影,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灿烂悠久、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文化融合的典范
1974年出土于银川西夏陵6号陵东碑亭遗址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由白沙石雕凿而成,近似正方体。这件文物呈现出一个男性大力士的形象,他跪坐在地上,双手压膝,表情严肃。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3行共15个字,详细描述了其制作和雕刻的过程。支座背部阴刻汉文1行6字,为“砌垒匠高世昌”,应是众多修建陵墓者留下的唯一一个工匠的名字。在西夏陵区先后出土了十几座这样的支座,但刻有文字者唯此一件,因此弥足珍贵,为国宝级文物。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无论从题材、雕刻手法,还是造型和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它融合了唐宋的雕刻特色和党项族的民族风情,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青铜透雕牌饰:游牧文化的缩影
1973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杨郎战国墓的青铜透雕牌饰,长13.7厘米、宽8.2厘米,同墓共出土两件。这件文物是一种游牧民族服饰上的带扣,相当于今天人们所使用的皮带扣。青铜透雕牌饰以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为主要装饰题材,将草原动物弱肉强食的场面,通过艺术手法反映出来。
牌饰巧妙结合虎和驴的体形、神态,设计充满了雄浑的野性美,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件牌饰工艺简练,雕刻精巧,反映出当时精湛的铸造技术和丰富的青铜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宁夏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
战国错银铜墩:工艺技术的结晶
1968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头营的战国错银铜墩,高6.9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2.6厘米。这件文物呈细腰圆筒形,上端有銎,可装入戈、戟的木柲,在其外表及底部,用细小的银片和银丝镶嵌,构成布局完整的卷云纹及曲线图案,然后磨平。由于铸成镦的青铜和嵌入的银片、银丝两种金属的光泽不同,器物上的图案银光灿灿、绚丽多姿,格外夺目。
错金银是春秋、战国时期创造的一种新工艺。一件错金银器的制成,必须经过铸器、錾槽、镶嵌、磨锉四道复杂的工序。这种工艺经历了二千余年,至今仍为制造各种珍贵金属工艺品所沿用。这件错银铜镦全身整幅图案构成规整的卷云纹和曲线纹,线条流畅简洁,图案迤逦多姿,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罕工艺品。
花口碗:文化交融的实证
2022年出土于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的花口碗,白中微泛青,玻璃质感强,制作工艺采撷两宋南、北各窑之菁华。作为西夏瓷窑场,在北方传统窑业技术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等先进的窑业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窑业类型,从侧面实证了宋夏时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无论是反映农牧兼营文化的鎏金铜牛,还是中原文化真实写照的力士志文支座,无论是青铜还是瓷器,它们将我们代入历史,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又透过历史,讲述了中华多元文化融合的漫长进程。
本文原文来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