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君子六艺之御】——起源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君子六艺之御】——起源篇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04/14/17526869_1116074625.shtml

"御"作为中国传统君子六艺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从最初的战车驾驭技能,到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揭示"御"的前世今生,展现其在古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御"具体是指什么?为什么它会成为中国传统君子六艺教育之一?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回到中国文明的早期——夏商周甚至更早时期。

六艺之一的"御"有时候也称为"驭",一般都是指驾御马车,早期六艺中的御更偏向于驾御战车。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军人开飞机、坦克、装甲车,在普通人的角度就像是开汽车、游艇之类的。当代社会开个车应该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中国古人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乃至要成为一个君子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开设私学教授弟子,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六艺","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科。但"六艺"具体内容的确定则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据《孟子·滕文公上》所言夏商周三代教育"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代只有一些文字记载,历史考证比较模糊, 但是商代有大量甲骨被发掘出来,从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来看,当时文字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了有效的教育工具,商代已经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开始设置不同层次教育,教育内容也已具备了"六艺教育"的雏形。

商王学马 ——甲骨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在夏商周期间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均以此为中心,商尤其着重于"祀",祀在殷商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它是沟通"天、地、神、祖、人"之间联结的外在表征,其以"乐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商人在举行祭祀的也不断完善着相应的礼仪。礼、乐、射、御在商代的贵族教育就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


后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礼乐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体系,祭祀的主要表现转向了礼乐,贵族子弟从小就需要接受礼法的教育,西周建立了一整套从蒙学到小学再到大学的以六艺为主要形式与内容的教育体系。

而春秋期间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认为无论出生贵贱、禀赋高下都应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并继续将"礼、乐、射、乘、书、数"六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孔子在继承周朝六艺教育的基础上,同时进行了发展与完善,并将六艺教育普及到了民间。


《礼记·内则》中有详解的记录:"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袴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

由此我们可以大体看出从"祀与戎"而发展出来的以六艺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备。蒙学期间就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从简单的吃饭、穿衣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到如何待人接物的礼仪教育,六岁开始学习数学、地理等基础文化知识。

十岁(王族、诸侯、大夫、普通贵族子弟的入学年龄在商周时期是不一样的)需要离家入小学开始进一步学习六书与九数,到十三岁入大学正式学习礼乐(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和射御。

根据记载射御(主要是射艺的部分)从蒙学期间就开始了进行基础方面的学习与练习了,但由于体能的关系,射御教育的全方面展开是在十三岁以后。

二十岁加冠成人,开始进一步学习与实践礼仪的部分。夏商周及先秦时期的教育体系这里只能简略地说一下,展开非常复杂,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阅读《周礼》、《礼记》、《仪礼》这些书,里面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早期的中国先民极具尚武精神,孔子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对于君子要求亦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绝非后世人们印象中的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文弱之辈。据《史记》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列子·说符》:"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可见孔子本人身材高大,且拥有超出常人了力量。

《论语·子罕》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达巷里有人说孔子虽然伟大,学问广博,但是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擅长的技能。孔子听闻此言,对弟子们说:"那我专门干什么好呢?驾车?还是射箭?我还是专门驾车吧!"。

射、御都在六艺之中,但善射者位尊,而执御者卑,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的开朗与谦虚,同时反映出孔子在射、御两方面都很擅长。


"御"是驾驶战车的技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事关乎国家生存兴衰。夏商周期间,尤其是在周朝与春秋时期,战车在战争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一国武力的大小,常以战车的多寡为标准,所以有"千乘之国"的说法。

每辆战车用2马或4匹马牵引,车上有甲士3人,1人在前驾车,后面左右各站1人,左边的是持弓箭的射手,是主要战斗员,也是一车的指挥员;右边的持矛击刺,并负责跳下车排除障碍。另有车甲士7人在车旁步行,以备替换车上的甲士。此外,每辆战车还附属有步兵数十人,随同作战。

当时贵族阶层是军队的指挥者,同时也是军队的主力,因此,他们必须锻炼身体,掌握射御军事技术,他们的子弟在学校中也要受射御的训练,也就是军事体育。


以上我们简述了一下六艺的形成,以及射御为什么成为六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与早期中国先民在生存与发展中总结而出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历史经验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经过历史发展与洗礼,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教育体系:以礼乐为核心,辅以射御,书数为其基础,相互贯通形成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君子之风。

六艺中每一科都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关于"御"这一科的发展,特点,具体的作用我们将在下一篇:【君子六艺之御——御者篇】中详细介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