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内卷式”竞争正在阻碍经济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内卷式”竞争正在阻碍经济发展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3A0363R00?media_id=&openApp=false&suid=&web_channel=wap

“内卷式”竞争正在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可以看出,这种同质化、低质量的竞争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深入分析了“内卷式”竞争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建议。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这并不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类似问题。2024年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已要求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从使用的措辞可以看到,从“防止”到“综合整治”,从强化行业自律到“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指向愈发明确,态度日趋鲜明。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竞争可以促进市场调节,优化资源配置,体现价值规律。但是,我们呼唤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充分竞争,而不是扭曲市场机制、抑制企业创新动力、阻碍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经济运行效率的“内卷式”竞争。近年来,这种同质化、低质量的“内卷式”竞争,在各行各业都有所体现。例如对“新概念”“新赛道”的盲目追捧,一窝蜂地大干快上,重复建设,跟风扩产,导致短时间之内出现产能过剩和资金浪费问题;又如不断下探底线的“价格战”,通过“以价换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导致企业和行业的利润不断受到压缩;此外,一些地区人为设立准入门槛,阻碍经济循环畅通,干扰要素合理流动,导致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出现重复建设和低效投资问题。

针对“内卷式”竞争的状况,不能一味地指责企业缺乏正确的竞争观念和创新意识。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长持续放缓,大国之间的贸易失衡诱发深层次保护主义,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提高导致要素成本上升等现象的出现,竞争的难度不断提高。同时,研究界预期的科技工业革命仍未到来,现有产品的框架思维依然延续,无人化、智能化等新兴产业尚未达到颠覆效果,使得经济增长囿于存量格局,难以进入新一轮的增量模式。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内卷式”竞争。企业行为是制度设计的晴雨表,企业主动选择逐底竞争,而不愿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方面投入精力,某种意义上表明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有待完善。

整治“内卷式”竞争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两者互为表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破除阻碍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产学研用融合,将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目标考核、社会动员、资源配置与运用市场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激励性、系统性的产业技术创新研发环境。换言之,新质生产力高度重视规则和政策的健全,要求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质是开辟新赛道,而不是在旧赛道的体系中打转,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量子力学、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各要素相互影响、发生作用,最后形成一套创新的生态体系。这就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既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全方位赋能新型工业化,又要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创新主体、人才培养、组织模式、财税体制、金融体系、知识产权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政策保障,为突破核心技术构建强大的体系支撑。政府应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企业也应当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协同发展,提升整体行业竞争力。

具体而言,现有关于科技引领的政策设计,在人事、信贷、税收、奖惩、考核等方面的导向不够有力,在知识产权制度、资金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实施细则不够完善,使各方在合作过程中“投鼠忌器”,不利于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对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加强创新服务供给,在科研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平台支持,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在资金使用、人员流动、设备共享、成果归属、考核奖惩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法规、办法,给予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深入研究产学研合作项目管理运作的规律和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应当担负起“链长”的职责,不断完善自身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资本布局,推动技术、管理、金融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通过自主创新、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等方式,更好释放产业网络的综合效益。

本文原文来自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林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