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拜神求福,为啥要点三炷香,看完恍然大悟!
清明祭祖,拜神求福,为啥要点三炷香,看完恍然大悟!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祖、扫墓,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在祭祖仪式中,点香是最为常见的仪式之一,而点三炷香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点三炷香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传统文化习俗的内涵。
马上就是清明节,清明祭祖扫墓通常都要先点香,这点和人们拜佛求神的规矩差不多。为啥祭祖、求神都要敬三炷香呢?
中国人烧香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料记载,在神农氏时代,人们发现一些植物在燃烧以后,会释放出有特殊香味的烟。
于是就开始用这种烟熏走蚊蝇虫蚁、驱疫避秽等,同时这些香味还能让人心情愉悦。好东西,自然要敬献给神明,于是慢慢地,开始用这种用“烟”来祭祀。
到周代,这种做法依然相当流行。《周礼》中就有“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祀司中,风师、雨师”的记载。其中的禋祀、实柴祀和槱祀,指的都是用燃烧植物生出“香烟”的方式来祭慰神灵。
“香”开始在民间流行,并且不再限于祭祀,是从汉代开始的。史书中载,汉武帝特别爱香,所到之处都要燃香。
如果说以前的“烟祀”,只是想把“好”东西奉给神灵;那从汉代开始,人们已经开始相信“香”能通神。
在白居易的《李夫人》长诗里,就写有汉武帝在李夫人初丧时,就曾烧香祭奠,认为香和烟能作为“引领”、得遇故人。
诗里写道: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是希望燃起的香能“找回”已故之人。
到了隋唐时代,香已经慢慢走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佛教的引入,以及道教的兴起,烧香的习俗也慢慢变得更加普及。
到北宋时期,儒、释、道三家开始融合,并且逐渐形成“三教合一”的概念,“烧香”也开始走向鼎盛,并延续数代不减。
北宋文学家丁谓,在他的《天香传》一书里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称香可以奉神明,也可以辟秽清洁。
虽然“燃香供神”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香一直都不是乱烧的。有人随手拿起几支香就点,抓起一把香就烧,都是很不合规矩的,自然也不会有效果。
燃香通常讲究烧三炷、六炷和九炷,炷数不同代表的意思也不一样。最常见的就是“三炷香”,这也是儒、释、道三家共识的燃法。
在儒家,三炷香分别代表敬天、敬地、敬祖先;道家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炷香也代表世间万物,所有神灵、所有祈求等;同时也代表道家的最高明三清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在佛家,三炷香又有另一种含义,中间的是敬佛,右边的是敬法,左边的是敬僧。
还有句老话说“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是说香与香之间要持平,距离基本相等,在一寸以内,叫“心随香传,寸诚感神”。
通常燃三炷香,只能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祈求平安顺利、财源通达,或者求得姻缘、得子嗣等;如果想求两代人的福,那就要燃六炷香。比如求自己平安长寿,求下一代学业有成等。
相对来说,燃九炷香的情况并不多见。在传统文化里,九代表至尊之位。宗教中也是如此,比如佛家讲究九戒疤、九谛、九禅等;道家也讲究九仙、九圣,以及两家都有的“九字真言”等。
所以九炷香代表的是最高礼仪和礼遇。一定要遇到非常重要的事,或者对寺庙、道观等地有重要贡献之人,才能燃九炷香。
当然,燃九炷香也代表求三代人的平安,不过燃香之人一定要是最高长辈,或者是最为年长的人才能求。
除此以外,燃香时还要注意:
一是衣着尽量朴素、干净,不要穿奇怪的衣服、梳奇怪的发型,以及化夸张的妆容等。无论祭祖还是求神,重点都在于心诚,外表越朴素、清洁越好。
二是祭拜时,要先燃香、再拜,要用左手点香,行礼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举过头顶奉拜,然后再插入香炉。
三是无论自己信不信、做不做,都不要笑闹、嘻戏,祭拜祖先、供奉神明都是很严肃的事,还是心怀敬畏为好。
燃香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代表了历代人对于神明、祖先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