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晚唐福建割据历史的军阀陈岩,为何没有将基业传之子孙?
首开晚唐福建割据历史的军阀陈岩,为何没有将基业传之子孙?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席卷全国,福建地区也未能幸免。在这一动荡时期,建州豪杰陈岩挺身而出,组建九龙军保卫乡里,最终成为福建观察使,开创了晚唐福建割据的历史。然而,这位开创者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将基业传给了外人王潮,而非自己的子孙。
崛起割据
唐朝末年,发生了黄巢之乱。
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劫掠福建,攻陷了福建的治所福州,驱逐了福建观察使韦岫,眼看福建地面要遭殃了。
乱世出英雄,建州豪杰陈岩挺身而出。此建州非建州女真之建州,地在今闽北建瓯周边。
陈岩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保卫乡里,号为九龙军。
第二年,名将高骈把黄巢拍到了广州,福建的危机解除了。九龙军也得到了地方的认可,获赐名义宁军,赐鼓角、牌印。随着福建的收复,新任福建观察使郑镒上任,奏陈岩为福州都团练副使、判清源军。
当时的泉州刺史左厢都虞候李连骄慢不法,为患地方。陈岩看不下去,想依法诛杀,于是李连逃入溪洞,联合黄巢,聚众攻打福州,却被陈岩击败。
目睹了陈岩的战斗力,身为上司的郑镒却没有感到欣慰,而是有些害怕,觉得陈岩早晚会反客为主,于是上表给唐僖宗:不如就任命陈岩为福建观察使吧,我想退休!
中和四年(884年)五月,陈岩果然用实际行动验证了上司的想法,驱逐了郑镒,自称观察使。
壬午,福建团练副使陈岩逐其观察使郑镒,自称观察使。
这一年,曾席卷两京的黄巢之乱终于被平定,十二月,僖宗依郑镒所奏任陈岩福建观察使的诏书终于姗姗来迟。
自从黄巢横行天下,唐朝中央和藩镇之间的平衡也被打破了,全国各地的藩镇都逐渐形成了事实割据,而福建也正是从陈岩夺权开始脱离了朝廷的掌控。
拉拢人心
但是,从李连事件来看,武力上位的陈岩并不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显然更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庸人。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地方军政长官,最有发言权的,还得是他治下的福建百姓。
初,黄巢转掠福建,建州人陈岩聚众数千保乡里,号九龙军,福建观察使郑镒奏为团练副使。泉州刺史、左厢都虞候李连有罪,亡入溪洞,合众攻福州,岩击败之。镒畏岩之逼,表岩自代,壬寅,以岩为福建观察使。岩为治有威惠,闽人安之。
在乱世生存,不仅要有本事安民,更要有本事保境。很快,陈岩就要面临来自一位外来户的考验。
黄巢闹得最厉害的时候,有个叫王绪的屠夫也趁乱聚众夺取了光州,并被淮西的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推荐为光州刺史。但后来,秦宗权投靠了黄巢,在黄巢败亡后也继续作乱,向王绪勒索钱粮,王绪无力满足,他就发兵攻打,王绪只能率众出走,也学当初的黄巢的好榜样率众去福建闯荡,并且打下了一些城池,只是都守不住,而且渐渐地粮食也不够吃了,于是罔顾人情,下令丢弃老弱病残。其中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三位兄弟就因为带着年迈的老母随军遭到了王绪的责难,要不是众人求情,王绪竟然差点杀了这位老太太。
不仅如此,王绪还听信望气者的话,以为自己军中隐藏着未来的王者,就开始铲除那些他认为有大本事的手下。勇将刘行全是他的亲妹夫,嫡系中的嫡系,竟然也被他预防性击毙了。
如此操作,他的手下如果还想活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推翻他。以王绪如此低端的段位,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而这支军队推举出的新首领,就是大孝子王潮。
王绪终于明白了,望气者没有骗自己,自己军中的确隐藏着一位,也许其实还有更多的王者,只是人家既然是王者,那就不是他王绪所能奈何的。
这支军队背井离乡都是被王绪所胁迫的,如今王绪下台,他们的下一步当然是回光州老家。
但是,他们在路过建州治下的沙县时遇到了一些百姓。
可以说,就是这些百姓,改变了这支光州子弟兵的命运和人生走向,也改变了福建的历史。
原来,这些百姓是泉州刺史廖彦若的子民,只因廖刺史实在太不是东西了,他们才指望这支原本只是路过的外乡军队为他们做主。
一年后,王潮打破泉州,杀了廖彦若。
廖彦若再不是东西,也是福建观察使陈岩的属下,外来户王潮说杀就杀,是不是太不给陈岩面子了?
王潮也很快明白过来,自己在别人的地头上抢了城池杀了人,是必须向地方领导表示一下的。
当时是光启二年(886年),陈岩当上福建观察使才两年多,不如趁其立足未稳,取而代之?
差矣!
陈岩从王潮那里收到的,不是战书,而是降表!
当时这两位都已经名声在外,也都大致明白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既然大家都是民团头子起来的,那就英雄相惜吧,何必死磕?何况,王潮在泉州就地转正,也是泉州百姓的心愿,民意不可违,舍廖彦若而得王潮,稳赚不亏啊!
陈岩不仅为王潮上表求官,还在王潮上任之际送了礼物,正式收下了这个小弟。
作为大哥,他也没落下好处,一次次得到朝廷的荣衔表彰: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右仆射、左仆射、司空、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
传位外人
大顺二年(891年)末,陈岩病重,开始安排后事。
当时,他至少有六子二女三孙,小女儿嫁到隔壁浙西威胜军节度使董昌家当了少奶奶,不怕董昌不给他家撑腰;他的长孙陈肇官居长乐县令,次孙更是已经做到了漳州刺史。
虽然古人早婚早育,妻妾成群,但这一年陈岩只有四十三岁,他当刺史的二孙子能有多大?
所以小编以为,陈岩是有寻求世袭、在福建建立陈家家天下的苗头的。如果陈岩遗命由儿子继位,也并非不可行。
但是陈岩遗命的继任者,却不是陈家子孙,甚至也不是自己的亲眷,而是外人王潮!
王潮收到陈岩的书信,也不起疑,动身就去福州,却没能完成交接,因为陈岩过完年还没等到他来,就过世了。名士黄璞为陈岩创作了《名士传》《神道碑》和墓志铭。
陈岩过世了,其他人还会认陈岩的遗命吗?王潮没把握。
是的,福州城的确还有其他野心家觊觎着观察使的宝座。很快,陈岩的小舅子护闽都将范晖(有的记载误作女婿)就宣布继任,并争取陈岩旧部的拥护。但有一些人拒绝了他的拉拢,投靠了王潮,建议王潮发兵福州,消灭范晖,实现老领导的遗命。
王潮有陈岩遗命,师出有名。而范晖的靠山,则是隔壁的亲家董昌。这场战斗打了一年多,以王潮大获全胜、范晖出奔丧命告终。
接管福州后,王潮自称留后(即代理节帅),身着素服,以礼安葬陈岩,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陈岩的长子陈延晦,待陈家也很好。
陈岩的孙子们都大了,大儿子可能没娶妻吗?也许赶上了丧偶吧。
以王绪的下场来看,收王潮当小弟显然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本身就是靠驱逐上司上位的陈岩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
于私,事实已经证明,小陈也好,范晖也好,隔壁亲家董昌也好,加在一起都不是王潮的对手。如果当初观察使一职结果还是输给王潮的不是范晖而是小陈,王潮最多看在旧情上也为了拉拢人心不会对老领导家做得太绝,但是还会对陈家如此厚待吗?
于公,小陈或者范晖比王潮更适合管理福建吗?
且看事实如何说话。
谣言谶语
朝廷转正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后又升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逐渐掌控福建全境,为未来的闽国打下了立国的基础。
光启年间,烂柯道士徐景元在福州怡山意外挖出了南朝梁道士王霸留下的谶语诗,其中一首说:
后来是三王,潮水荡祸殃。岩逢二乍间,未免有销亡。子孙依吾道,代代封闽疆。
原来王霸早就预言了有一天他的后人王潮会在福州开创基业、陈岩在遇到王潮后不久后就会去世。
没几年,就轮到王潮安排后事了。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何况王潮有四个儿子。王潮比亲家老领导陈岩长命,活过了五十岁,最大的儿子们也应该已经成年了。即使担心儿子们年轻没经验毛手毛脚,他最大的弟弟王审邦也是可以考虑的人选。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多少受到了亲家老领导的启发,在选择继任时,他也没有拘泥于血缘亲疏,而是决定选择那个最合适的人——三弟王审知。
当时的福建人流传着这样的谣言:
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
“矢口”,就是“知”。王潮来了,陈岩死了;王潮死了,王审知上位了,谣言成了预言。
唐朝灭亡后,王审知建立了闽国。王氏兄弟开启了外乡人统治福建半个世纪的传奇,也很得到百姓的爱戴,王潮、王审邦、王审知被福建人分别尊称为“威武尊王”“泉安尊王”“开闽尊王”,合称“开闽三王”,泉州承天寺西侧至今仍有奉祀他们的“开闽三王祠”。
君子之泽
后来,王审知的儿子、闽国的第一任皇帝闽惠宗王延钧对陈岩进行了追封。
乍看之下,喝水不忘掘井人,小王这是知恩图报呢。
非也。这件事情的真相不仅讽刺,而且尴尬。
评价政治人物原本不应该过多着墨于私德,但为了解释这件事,小编必须说清楚陈岩的一些细节:他是个双性恋,不但有妻有妾有儿有女有孙子,还有个年少貌美的男宠叫侯伦。
这样的小鲜肉,不仅陈老汉喜欢,小姑娘们也喜欢。有个姓陆的姨娘,就找侯伦借了点东西。后来陈岩死了,福州落入舅爷范晖之手,陆姨娘就投靠了范晖,生了一个女儿,诈称是陈老汉的遗腹女,取名陈金凤。
后来,陈金凤长大了,做了闽国的宫女,因为才貌双全,得到了王审知的注意,进入了王审知的后宫。闽惠宗继位后也不避嫌,将这位小妈收为己有,立为淑妃,后又立为皇后,是她成为了闽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
这才是陈岩得到追封的缘由:王陈两家又结亲了,他成了闽国的老国丈。
然而,陈皇后毕竟只能继承到原本生父的美貌,却无从继承冒牌生父的政治眼光;她勾结情夫,败坏朝政,终于把丈夫和自己都送进了坟墓。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章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