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试点饮料“分级”,A、B、C、D四个等级,该怎么选才更健康?
上海试点饮料“分级”,A、B、C、D四个等级,该怎么选才更健康?
最近,上海推出了一项创新的饮料分级制度,将饮料分为A、B、C、D四个等级。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帮助消费者更轻松地选择健康饮品。那么,这些等级是如何划分的?我们在选购饮料时应该如何参考?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营养选择”系列标识
据介绍,目前共有4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标识试点,今年将陆续在上海区域的产品销售菜单、饮料外包装、线上点单程序及售卖场所等醒目位置标注符合要求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ABCD四个等级,综合反映饮料中含有糖、脂肪等成分的情况,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更健康。
“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划分标准
“营养选择”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分级标识分4级,从A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
如何认识“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营养选择”全标识会出现在饮料包装、点单程序、菜单等场景,放大的字母对相应的等级。当无足够空间或背景过于杂乱无法展示全标识时,会使用简化标识,而且在同一展示页面上有标注解释款标识,小伙伴仍可对总体分级有所了解。
“营养选择”简化及解释标识
如何读懂“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营养选择”饮料分级方法主要参考国内外标准,考虑饮料营养成分分布及人群饮料摄入情况,最终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分级从A到D级,其推荐程度递减。
“营养选择”标识饮料分级原则
简单来说,一款饮料的“营养选择”分级要看它的“短板”。例如,某饮料的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6g/100ml,因此非乳源性糖等级为C级;饱和脂肪含量为1.2g/100ml,因此饱和脂肪等级为B级;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g/100ml,等级为A级;不添加非糖甜味剂,非糖甜味剂等级为A级;最终,该饮料的总体评级为C级。
总的来说,A、B级饮料比C、D级饮料含有更低的糖和脂肪,小伙伴们该如何选购饮料就一目了然啦!
“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使用场景
目前,共有4家企业参与“营养选择”标识试点,今年陆续在上海区域的产品销售菜单、饮料外包装、线上点单程序及售卖场所等醒目位置标注符合要求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小伙伴们,面对五花八门的饮料,这次知道怎么选了吗?和“营养选择”一起迈向更健康的未来吧!
本文原文来自上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