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生轨迹图:最重要六站,他都经历了什么,又彻悟了什么?
王阳明一生轨迹图:最重要六站,他都经历了什么,又彻悟了什么?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王阳明一生的各种战斗,尤其如此。循着15岁离家出游塞外的王阳明的足迹,可梳理出其“心战历程”。
王阳明的大半辈子都在颠沛流离中,北京、贵阳、赣州、南京、杭州、清平卫等都有过他的足迹。他这一生,踏过的名城古都不计其数,待过的蛮荒边疆亦不可胜数。
仔细研究之下能发现,王阳明一生曾在流离多个转折之地时,从遭遇的颠簸中,感悟了人生,完成了心战,并一步步走向圣人。
江西广信:名儒一席话改变其一生
王阳明17岁那年,即1488年,他与早已订好婚约的诸氏完了婚。在诸氏娘家江西南昌办完婚宴后的第二年十二月,他与妻子一道回浙江余姚老家。
路上,他们走水路经过江西广信。王阳明老早知道此地有一个名儒叫娄谅,迫切想要结交名士的他,前往拜会了娄谅。此时的王阳明尚是“初生牛犊”,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他前往拜会前,拿了岳父写的信。
在这里,王阳明就算是靠了“关系”了,其岳父是江西布政使司参议诸养和。这样的人物,娄谅是不得不给面子的。
王阳明慕名拜访娄谅这年,娄谅年已68岁,这个年纪在那个平均年龄略低的年代,已经是行将就木之年。
娄谅此人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吴与弼的入室弟子,两人的关系相当于颜渊之于孔子。吴与弼是个完全不把科举放在眼里的大儒,他的得意弟子娄谅也是如此。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修养自身。
娄谅和自己的老师娄与弼一样,少年便有志于圣学,为了成圣,几十年里,他远游四方,求师问道。直到垂垂老矣时,才回到家乡广信定居。
娄谅鄙视“八股师”,即那些应试路线的老师,放在今天就是一心专研高考的老师。他曾说:“你们这都是举子学,不是身心学。”
此处的举子学,说的是应对科举考试的实战技法;而身心学则是真正陶冶身心、成圣成贤的学问。这一学问,正是王阳明少年时代就追求的学问,这个路子和王阳明的状元父亲王华的路子截然相反。
熟悉王阳明早年经历的人都记得:他曾对着父亲喊出了那句“读书是为了成圣”的“狂言”。父亲问他“如何成圣”时,他的回答是“圣人可以学得”。但毫无疑问,回答这个问题时,王阳明心里是没底的,圣人真的可以学得吗?又如何学得,他并不知道,毕竟,他只有十几岁,虽经历过少年丧母的苦痛,却尚未经人事。
也是因为根本没悟明白“如何成圣”,他才会在携新婚妻子途经广信时,着急忙慌地求见娄谅。他隐隐觉得:此人可以解自己心中之惑。
王阳明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娄谅能解他的疑惑,毕竟,这个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显示出他的神通了。比如,早年他赴南京应进士考试途中,行船遇到强劲的逆风,竟想都没想就放弃科举,半途而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