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服用抗菌药物时,有的说明书要求:一天服用一次即可,有的一天要服用多次,你有没有觉得很困惑,这是为什么呢?根据PK/PD(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特点,抗菌药物通常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两大类,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掌握而经常出错,导致耐药的发生,以及给患者身体带来本不该发生的副作用等不良后果,今日就来科普这方面知识点:
1、何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这类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是依赖于药物达到的最高浓度。药物浓度越高,对细菌的杀伤力越强。
即这类药物对致病菌的抗菌效应和临床疗效取决于药物的峰值浓度(Cmax),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血药峰值浓度越高,清除致病菌的作用越迅速、越强。这类药物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达托霉素、多黏菌素;还有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此类药物一般是一日剂量单次给药。
值得注意的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一天一次给药也并不绝对,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氨基糖苷类一天一次给药方案不适宜;甲硝唑因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抗生素后效应相对较短、单次剂量过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等原因,仍需一天多次给药。
2、何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这类抗菌药物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长度。即依赖于血药浓度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时长有关,只要细菌暴露于该浓度下的时间足够长,也能有效抑制或杀死细菌。
即**该类药物的抗菌效应与临床疗效主要与药物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与浓度升高关系不密切,当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4~5倍以上时,其抗菌效能几乎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再增加。**大多数抗菌后效应(PAE)不足或半衰期(T1/2)较短的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类、碳青霉烯类等)、林可霉素、部分大环内酯类药物等属于此类。一般通常推荐日剂量分多次给药和(或)延长滴注时间的给药方案。
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该类药物虽然为时间依赖性,但由于抗生素后效应或半衰期较长,使其抗菌作用持续时间延长。替加环素、利奈唑胺、阿奇霉素、四环素类、糖肽类等属于此类。
3、浓度依赖性就一定一天1次、时间依赖性一定是一天数次么?
从上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药物的特点,很多人就误以为,浓度依赖性药物都是只需一天1次,时间依赖性药物就一定是一天≥2次。事实上,抗菌药物使用的频次,不仅仅只依靠PK/PD(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特点来决定使用次数,还要综合半衰期、抗菌后效应、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考虑。也就是说,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并不意味着必须一天多次给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也并不都是只需一天1次给药,还应结合该药物的半衰期、抗菌后效应、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确实都属于同一类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也确实都是浓度依赖性药物,但左氧氟沙星的半衰期较长(T1/2为7小时),而环丙沙星的半衰期过短(T1/2为4小时),远不足以24小时维持在有效浓度,因此环丙沙星需要一天2~3次,而不是一天1次。
再如:头孢菌素类是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半衰期大多比较短,通常为1~2小时,所以需要一天≥2次给药。而同为头孢类的头孢曲松,在头孢菌素中半衰期最长,约8小时左右。单剂药1~2g给药后,药物浓度保持在高于最低杀菌浓度达24小时以上。因此,通常只需要一天1次,而不需一天数次。当然了,头孢曲松用于治疗颅内感染时,因为有血脑屏障,为了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可以12小时给药一次,一次2g给药。
简而言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因为半衰期太短,一天1次给药无法保证24小时内足够的有效血药浓度,给药次数太少不仅达不到抗菌效果,而且容易诱导耐药,但头孢曲松例外,因为其半衰期长,足以维持24小时,所以通常一天给药1次就够了。
4、半衰期短的药物可加大剂量一天1次给药?
在很多门诊(包括诊所),经常见到有医生在用半衰期短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治疗时,只用一天1次,其主要原因通常是因为患者嫌麻烦,不愿意一天之内要反复来回跑——但这样用药不仅效果差,而且很容易诱导耐药。有的医生将其剂量加大,如将一日总量一次性输注,误以为这样就可以维持24小时。殊不知,这样带来的不良风险和隐患非常大。就像我们本应该一天吃三顿饭,而有人将三餐的总份量让你一顿吃完,会是什么结果?因此,将半衰期短的药物采用加大剂量一天1次给药,对人体的肝肾功能、心脏、神经系统等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和安全隐患。
所以,如果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务必要一天2次或2次以上给药。对于不愿意一天内来回跑的患者,应根据可能的致病菌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如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等,这才是正确、安全之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