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四书五经之《大学》,讲的是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四书五经之《大学》,讲的是什么?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4/17/225123_1146773365.shtml

儒家经典《大学》作为四书之一,其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大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三纲八目,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提及儒家,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迂腐刻板的印象,进而心生反感。追根溯源,这主要归因于反封建思潮的影响。在那股思潮的席卷下,儒家被简单粗暴地与封建制度划上了等号。也正因如此,大众对儒家逐渐采取一种漠然的态度,似乎全然忘却了它曾在两千年的岁月里,雄踞中国主流思想的宝座。

在任何大变动时代,这都是正常且情理之中,教员在1927年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当船长将航船驶出惊涛骇浪,船上的普通人才能以宁静平和之心,领略大海的旖旎风光;用理性的双眸,真切观察大海的本来模样。

当普通人认识到,儒家并不等同于封建制度时,才会愿意去探寻其蕴含的人生智慧。

《大学》原是儒家著作《礼记》中的一篇,宋代大学者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后,它的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大学”二字简单明了,即大人的学问。区别于启蒙教育,其具体意思可解释为:头脑成熟的大人应该研习的学问。

开篇点明主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便是著名的三纲,为古代官僚士大夫追求道德完善、人生理想指明了道路。

紧接着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八目,是为实现上述理想而提供的步骤和方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下面,我们围绕这三纲八目进行详细解析,以期能对《大学》的思想有基本的解析。

一、明明德:弘扬高尚的德行

第一个“明”为动词,意为弘扬、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意为光明、高尚的德行。“明明德”就是要弘扬高尚的德行,明德是人性中本就存在的善良与美好,头脑成熟的大人应该将其发扬光大。

创立儒家思想的孔子一生讲“仁”,中兴儒家的孟子一生讲“义”,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二字已深入中国百姓心中。

仁义就是明德,明明德是更高层次的仁义。

二、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弃恶扬善

朱熹根据后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认为,亲民应理解为使人勤于内省、不断革新进步。不仅自己要明明德,推己及人,还要教化、引导民众明明德,从而实现天下仁义。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尊重。孟子也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认为首先要关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将这种爱推及到百姓,进而扩展到世间万物。

这种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爱的传递,体现了儒家“亲民”思想的层次和境界。

三、止于至善: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止于至善,是指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达到尽善的程度。它是“三纲”的终极目标,也是儒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

止于至善并非静态,而是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要求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精益求精,永不止步。

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中,至善已经超越了普通善恶的标准,而是一种至高境界,它涵盖了知识、道德、智慧、情感等多个方面。

为什么要明确一个境界,又为什么要止于这个境界?接下来就给出了解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如何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具体的修炼方法。

四、格物致知:探索世界,获取真知

至善不是教条、虚空的善良,而是建立在对世界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追求。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格物、致知就是具体方法。“格” 意为观察、研究,“物” 指世间万物,“致” 表示求得、获得,“知” 即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被视为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丰富自己的学识和见解。

人心本有灵明,天生具备认知能力,但天下万物皆有其理,还需深入探究事物之理,才能正确认识万事万物,直至豁然贯通。

五、诚意正心:坚守真诚,端正心态

正确认识了客观世界后,我们在此基础上生发的意念才是诚挚的,为何?

因为,只有客观世界的表象无法欺骗我们,意念作为主观内心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才能诚挚。所谓自欺欺人,就是我们被世界假象蒙蔽后,对空洞认识做出的反应。

所以正确认识是诚意的基础,有了诚挚的意念,随之而来的发心、心思才能端正。

保持内心的端正,避免受到各种欲念和情绪的干扰,不被愤怒、恐惧、喜好、忧患等情绪左右,才能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有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就像财富可以装饰住所,品德可以修养身心,最终达到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的境界。

六、修身:完善自我,提升修养

“修身” 是八目的核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结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如果说前面是内修,后面则是外修。

内圣而外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讲的都是一个意思,而修身在其中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根本。

它涵盖个人知识、品德、行为、思想等多个方面的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境界的过程。

七、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家族,胸怀天下

家的含义,古代与今天并不完全一致。《大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我们今天称之为家国同构。

当时的家,是宗法社会的家族,各家族组成一个诸侯国,各诸侯国共同拱卫周天子,成就八百年周朝天下。

家族由宗族长管理,宗族长的位置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国由国公管理,国公的位置由嫡长子继承;天下由周天子管理,周天子的位置由嫡长子继承。

家族、诸侯国、天下的内部结构相同,家族是最小的单位,这便是家国同构。

“齐家” 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如果一定要类比,相当于红楼梦中几百人的贾府,齐家所需的能力可以参照王熙凤。

如今很多解读《大学》的人,把齐家解读为经营家庭,虽是张冠李戴,但道理是不错的。

因为,当今社会的最小单元就是家庭,一个人要走向社会、实现理想,首先要经营好家庭,且家庭和睦、幸福,不仅是奋斗目标之一,也是遭遇挫折时避风的港湾。

古人读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掌握知识,然后用所学把国家治理好,实现天下承平、国泰民安,即治国平天下。

所谓士农工商,士是当时周朝贵族的最底层,后世指代读书人。古代社会,生产力千年不变,社会治理模式作为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是千年不变。

因此,读书做官几乎是古代治国平天下的唯一路径,官僚士大夫一词就包含此意。

我们说当今社会比古代进步,主要指的就是生产力极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工作岗位,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不再局限于做官治国一条路。

另外,农工商已趋于融合为现代商业,社会治理和进步更多依赖于创新、创造。所以,只要在自己岗位上创造价值,就是在为社会作贡献,就属于广义上的治国平天下,区别只在于贡献的大小而已。

八、大学讲什么:大人学问、处世智慧

读历史、读典籍,不仅在于了解曾经的人们做了什么,更要明白他们为何这样做。只有明白了这个为何,才能从历史和典籍中学到智慧,才能学以致用。

明清以后,《大学》一直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古人如此重视的三纲八目,值得我们仔细了解、深入理解。如此,我们定能从中学到一些道理,为应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增添一份智慧。

参考图书:《大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