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人在大名——黄庭坚任职北京国子监
历代名人在大名——黄庭坚任职北京国子监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今河北大名县)任职期间,不仅结识了苏轼等文坛巨匠,还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形成了独特的"山谷体"艺术风格。这段长达八年的学官生涯,不仅让黄庭坚在学术和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大名诗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庭坚(1045.7.28~1105.11.8),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围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黄先生,洪州府分宁县(治今江西九江市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明月湾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与苏轼、米芾、蔡襄世称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出生于书香门第,其黄氏是个望族大户,曾经拥有过“登科被荐者摩肩,名世建勋者接踵”的显赫,在北宋科举中取得过“十龙及第”的骄傲。父亲黄庶和舅舅李常(1027年-1090年,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人,北宋著名诗人兼藏书家,苏轼至交、诗友)皆是诗人。幼年的黄庭坚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奇,认为他的学业一日千里,进步神速,是千里之才。《道山清话》记载,他5岁就已对《五经》倒背如流,并问老师:“人人都说有《六经》,先生您为何只教了我《五经》?”老师答曰:“春秋不足读!”黄庭坚立刻反驳道:“这是什么话呀?既然被称为‘经’,必有过人之处,焉得不读?”于是找到《春秋》细读,十日成诵,无一字遗。7岁时,黄庭坚作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8岁时,见邻居书生赴京赶考,黄庭坚便也跃跃欲试,特作打油诗相送,云:“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这些让人读后产生会心微笑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亲切地把小黄庭坚称为“双井神童”。
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23岁的黄庭坚以第30名的资格考取进士后,出任汝州叶县(治今河南叶县)县尉,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上任后不久,黄庭坚便遇上河北地震,震后又发生大涝,难民纷纷涌入叶县。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主持赈济及安置工作,克己奉公,施仁政,抚黎民,目睹民生之艰难,并作《流民叹》诗“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对民生疾苦深表关切。他对属官们说,我等身为朝廷命官,要忠于职守,体察百姓困苦,不可扰民,民安才能国安。熙宁五年(1072年)正月,黄庭坚28岁时,参加了四京学官选拔考试,因文章优等,被授为“北京国子监教授”。北宋时设置四京:东京开封府(治今河南开封市),为国都;西京洛阳(治今河南洛阳市)、北京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县)、南京商丘(治今河南商丘市)均为陪都,“北京国子监”即是指北宋时的大名府,现在的河北大名县。国子监始设于隋代,北宋时,国子监作为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武学等,先在东京、西京设立了国子监,而后又在南京、北京(北京大名府学设立于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庆历二年(1042年)升为国子监)陆续设立了国子监。教授为掌管学校课试的学官,其职责一是平时训导学生;二是科举之年,负责对辖区内生员的选拔,即发解试。教授由朝廷直接选拔、任命,正七品,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亦均置教授。
黄庭坚来到北京国子监上任后,开始了他八年清闲的学官生涯。他一边教书,一边研究经学,作诗习书,致力于诗歌创作,提高诗歌艺术技巧。他在教学之余与国子监学生王世弼、谢子高、崔常甫等人结成诗社,以他为主导开展了诗歌的创作和讨论,并与临近的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市)司户参军晁补之、滑州(治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司户参军廖正一成为诗友,三人诗筒往来,逞才使气,砥砺唱和,堪为诗坛盛事。这期间,最有趣的是诗歌成为黄庭坚第二次婚姻的媒介。据黄庭坚《黄氏二室墓志铭》载:“及庭坚失兰溪数年,谢公方为介休择封,见庭坚之诗曰‘吾得婿如是足矣!’庭坚因往求之,然庭坚之诗卒从谢公得句法”。此中谢公即为谢景初(1020年-1084年,字师厚,号今是翁,治今浙江富阳县人,北宋诗人。熙宁初年,因反对新法,被劾罢官,时居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市]),博学能文,尤长于诗。有一次,当他读罢黄庭坚的诗后,不禁惊叹说:“如果我能得到这样的女婿就满意了。”丧妻后的黄庭坚闻知后,亲自到南阳登门求婚,于熙宁七年(1074年)与谢景初女谢氏(因诰赠介休县君被尊为谢介休)完婚,可谓因诗得妻,抱得美人归。之后,黄庭坚与谢景初及谢愔、谢悰(宋代诗人,谢景初两个儿子)之间开始了诗歌酬唱,不断往来寄赠唱和诗,得“谢公句法”。
黄庭坚任职北京国子监期间,正好赶上一代名臣--文彦博判大名。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十九日,文彦博从河东节度使、判河阳(治今河南孟州市)来到大名府,任北京留守、大名府知府、大名府路安抚使。文彦博来到大名府后,非常器重黄庭坚的才华和文章。熙宁九年(1076年)当黄庭坚任职期满之时,文彦博便坚持留其再任,使黄庭坚继续在北京国子监任教授,一直在大名度过了8年时光。最后,文彦博给予黄庭坚8年教授生涯的考评是“卓异”,并推荐他到朝廷吏部参加选官。
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工作期间最重要的收获是结识了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眉州眉山[治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黄庭坚主动给当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写了封信,表示仰慕之意,并呈《古风二首上苏子瞻》诗。此前,苏轼已于熙年五年(1072年)在黄庭坚第一任夫人孙氏的父亲吴兴(治今浙江湖州市)孙觉(1028—1090,北宋高邮[治今江苏高邮市]人,字莘老,北宋文学家、词人,苏轼的好友)处、熙宁十年(1077年)齐州(治今山东济南市)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处看到黄庭坚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苏轼收到黄庭坚的信及诗后随即复信和诗,赞美黄庭坚的诗,“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两人相见恨晚,从此开始了神交生涯。此后,苏黄二人频频诗筒往来,唱和不断,不但迎来了他诗歌创作上的高峰期,而且大大提高了他诗歌艺术技巧 ,成为“山谷体 ”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元祐元年(1086年)春,黄庭坚和苏轼这对相知相慕、朝思暮想、心神两契的诗星至友,终于盼到了展晤之期,苏黄二人在京师首次见面,步入了终生最为快意的一段翰墨友谊生活。苏黄在京供职相处三年有余,政暇雅集,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大畅平生师友之情。据今传苏、黄诗注不完全统计,其间唱和达百篇之多。黄庭坚和秦观、晁补之、张耒等,雅集苏门,比肩奋进,时人开始将其与苏轼作比,并称“苏黄”,但黄庭坚依然保持对苏轼最初的仰慕之情,坚持以弟子之礼相待。在苏轼被贬期间,乃至逝世后,始终保持不离不弃和弟子礼仪,演绎了千古师生情谊,并为世世代代所传颂。
黄庭坚从熙宁五年(1072年)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到元丰三年(1080年)初任满离开北京,前往京师吏部改知太和县(治今江西吉安市泰和县),前后在北京国子监工作了8年时间,据《大名府志 》载:“黄庭坚为教授,文行足为学者规范,当时甚推重焉 ”,可见黄庭坚为北京国子监教授时,无论学识和品行都得到了人们的称道。8年清闲的学官生涯,使黄庭坚一方面得以博览群书,增加知识储备,作有发论精微的《论语断篇》、《孟子断篇》、《庄子内篇论》等教学讲义; 另一方面结识了谢景初父子、苏轼、晁补之等人,砥砺诗艺,结社酬唱,创作诗歌180余题,近300首,不仅达到诗歌创作上的高峰,而且繁荣了大名诗歌创作,给大名诗坛涂上了最为亮丽的色彩。而就在黄庭坚赴京改任之时,其第二任夫人谢氏不幸病逝,时年仅26岁,临葬于大名府。元祐六年(1091年),乃归葬于黄庭坚老家双井村。
离开北京国子监之后,黄庭坚先后任太和县知县、德平镇(治今山东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监、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局编修官、起居舍人、宣州(治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知州、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知州。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涪州(治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黔州(治今重庆市彭水县)安置,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市)安置、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奉议郎、签书宁国军(治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节度判官、奉议郎权知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市)、吏部员外郎、太平州(治今安徽当涂县)知州等职。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三十日,黄庭坚病逝于宜州(治今广西宜州区)戍楼,享年61岁。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南宋高宗追赠黄庭坚为直龙图阁。德祐元年(1275年),太常寺议谥黄庭坚为:“文节”。
黄庭坚一生两遭贬谪,历经坎坷,虽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作为,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创作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为“宋四家”之一。遗作有《山谷集》。
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