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论敦煌壁画里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飞天形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论敦煌壁画里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飞天形象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102851

闻名于世的敦煌壁画,距今已经有将近1700年的历史,最早的壁画从先秦时期开始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壁画的创造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以及不同地域的风格,到如今形成了别具一格,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产物。而敦煌壁画中拥有的数量众多且独具特色的飞天形象更是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成为了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

飞天形象的起源

敦煌莫高窟是展现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它的价值不可估量,飞天形象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里面最具代表性、最灿烂的存在,更是值得被深入研究。它起源于印度的佛教,是佛教中的神灵“乾达婆(Gandharva)”和“紧那罗(Kipnara)”的统一称呼。乾达婆是男性的化身,紧那罗是女性的化身,此二神灵同属于天龙八部,所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的,例如敦煌莫高窟第272窟中的曲腿飞天(如图1)则为男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此飞天偏西域长相,动作偏生硬,主要突出力量感;而敦煌莫高窟第322窟中的散花飞天(如图2)则为女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打扮类似于唐代仕女,且动作柔美舒展,主要突出舒展性。


图1. 敦煌莫高窟第272窟曲腿飞天


图2. 敦煌莫高窟第322窟散花飞天

飞天后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中融入了中国本土的道教形象,并且还受到不同民族中西域文化的影响。东汉时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自印度开始东传入中国,敦煌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中天竺到长安的必经之处,一马当先接受佛教教义。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白丁俗客都很快接受了佛教的教义,但由于早先佛寺还没有兴建,所以人们在石窟的四璧画满了佛教的神仙,以及还融入了道教的神仙,来作为顶礼朝拜的场所,以求心里上的虔诚追随,所以敦煌石窟的建立其实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朝拜的场所。北魏时期,少数民族拓跋族掌权,敦煌地区中绘制的壁画带有明显的西域特色。从西魏时期到隋朝,壁画中开始出现许多道家中的神佛形象,例如东西王母、雷公电母、羽人等道教元素,可以看出来在此阶段的敦煌壁画中佛教正在与中国的道教进行融合,两个宗教并不是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而是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更具风格的表现形式,说明佛教在自天竺向内陆传播的路程中,为适应中华民族的需求在不断兼容并包、不断融合改良。再到唐代,盛唐时期的敦煌飞天壁画也同样达到了其鼎盛时期,经过数朝数代的演变已经完全变成了中国本土化的飞天形象,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相互渗透,是东传佛教与本土道教的相互融合。这才最终造就出独特风韵、别具一格的敦煌飞天壁画,成为了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独特精彩演绎。

飞天形象中的“自由精神”

自古辛勤劳作的中华民族就对天空有一种向往感,对“飞天”有一种特殊情结,其实展现的是世人对于自由的向往,他们期盼可以褪去世俗的枷锁,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在原始社会时,人们在图腾上会绘制类似“鸟”的形象,可以看出原始人类对于会飞向天空的鸟类的崇拜。中华民族古老的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嫦娥奔月也是塑造了会飞的人物形象,人们借助神话中的形象表达对于飞天的憧憬。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李白在《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们无一不醉心于可以展翅而飞、扶摇直上、逍遥在云层间的大鹏形象当中。我国的道教中信奉的羽人,是道教结合中华民族中会飞的神仙形象演变出来的,“羽化升仙”的道教教义也很快被人们所景仰。不仅在中方的道教中存在会飞的人的形象,西方的基督教中长着小翅膀的天使其实亦是如此,例如掌管情爱的丘比特。还有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西游记》中的角色——孙悟空,不惧玉帝大闹天空,还可借用筋斗云腾云驾雾地自由来去天地之间,我想作者余承恩也是借用笔下的角色在表达对飞天的神往吧,而为什么《西游记》能作为经典的大众文学作品经久不衰,也说明了大家对于孙悟空这个角色的认可,每个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对孙悟空的羡慕之感吧。从原始社会到近代,从宗教到文学,无一不传达出中华民族对于“飞天”的神往,人们期望挣脱现实牢笼,飞往没有拘束的天空,追求一方自由。

敦煌莫高窟中所绘制的飞天形象也是表达出了“自由精神”,冲破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羁绊,向着精神上的自由飞去。佛教中佛陀主张人死后进入极乐,在世时众人被情爱、生死、嗔痴所困住而不得自在,进入极乐后就可以摆脱在世时的苦难,永恒的拥有自由。道教中对于“得道升仙”后的追求自由与长生的希冀,同样反映出一种逍遥洒脱、自在纵横的“自由精神”,而道教中炼丹以求得长生也是为了追求自由,内涵的思想是“只有将短暂的生命变为绵长的,才能获得永恒的自由”。敦煌的飞天壁画就是融合了佛教和道教中的“自由精神”而绘制而成的,在盛唐的代表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第320窟有一组“黑飞天”(如图3),其享有敦煌壁画“最美飞天”的美誉,观察这些画在敦煌莫高窟石壁上的飞天形象,人物身形修长,身旁伴随着花瓣、彩带、云朵;动作灵动生动、轻盈无比,感觉眨眼之间壁画上这些衣带飘飘的飞天形象真的要飞入天空中去,找寻永恒的自由。


图3. 敦煌莫高窟第320窟黑飞天

结语

如今,敦煌莫高窟早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的飞天形象是中国本土文化孕育出来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它在时间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了佛教、道教、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最终定性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展现出中华儿女对于“自由精神”的憧憬。

我国近年来对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极为重视,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敦煌飞天形象,《千手观音》与《飞天》等作品以舞蹈的形式将其展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将壁画上的人物转化为生动的舞蹈动作,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敦煌飞天的精美;文旅方面也在积极发扬飞天文化,各大旅游景点的妆造店内各种飞天舞女的妆造引得年轻女性换装尝试,还有各式各样含有飞天元素的文创产品供游客挑选。在未来,我们也要大力积极推广敦煌飞天文化,不可让时间的灰尘盖住它的耀眼光芒,要保持住敦煌飞天的风采,使其继续在中华文化的舞台上流光溢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