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师】赠从弟——东汉.刘桢
【语文大师】赠从弟——东汉.刘桢
诗词背景
诗人简介: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他五岁便能读诗,八岁能诵读《论语》、《诗经》且记忆超群,是真神童无疑。
刘桢成年后,希望能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料,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动乱重重。但统领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任才唯用。于是刘桢等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纷纷赶往曹操治下的邺城
他们的诗文大多描写汉末社会现实,抒发统一治国的豪情壮志,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建安风骨”。
词句赏析
诗题“赠从弟”从弟,堂弟。这是一首诗人赠送给自己堂弟的诗。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亭亭,挺拔的样子。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一何,多么。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是多么的刚劲!开篇,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山上松”和“谷中风”展开较量,“亭亭”描写的是松柏的傲岸姿态,“瑟瑟”表现了刺骨的风声。接着诗人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又用“一何”加以咏叹,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任满天的冰霜凄惨,松树的腰杆终年端正。这两句,由描写风势转而描写冰霜,诗人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越发凸显了恶劣的环境和松柏终年不凋的特性。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罹(li),遭受。凝寒,严寒。罹凝寒,遭受严寒。诗最后两句在一问一答中,将我们的眼光从“亭亭”“端正”的松树外貌引入到松树内在的本性,松树之所以不畏严寒,傲雪凌霜是因为它有坚贞不屈的美好品格啊!诗人借松树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诗中没有一句话写兄弟情谊,全诗以描写松柏为中心,实则是以松柏为喻,它象征着诗人的情操和希望。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是因为它有高风亮节的美好品格,以此勉励他的堂弟端正自守,不要因为外力的压迫而改变自己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