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解开我是谁之谜: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概念之“自我”
【原】解开我是谁之谜: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概念之“自我”
"自我"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自我"进行了阐释。心理学将其视为个体的心理结构,社会学强调其社会建构性,哲学则探讨其本体论意义。本文将为您梳理西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的"自我"理论,并重点介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展现东西方文化在这一命题上的对话与融合。
心理学领域的自我理论
威廉·詹姆斯的自我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将自我分为"经验自我"(me)与"纯粹自我"(I)。经验自我包含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个维度,分别指身体及所属物、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内在心理特质。詹姆斯认为,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又高于社会自我,且自我与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需平衡本我与超我的冲突,遵循现实原则。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包括主格我(I)和宾格我(me)两个方面。他提出了现实自我(real self)与理想自我(ideal self)的概念,认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之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环境决定的。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包括反映评价(他人反馈)、社会比较(横向对比)、自我感觉(内在体验)。
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提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学术自我效能等)影响行为动机与成就。
社会学领域的自我理论
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库利认为自我通过他人评价形成,如同"镜子"反射社会反馈,尤其受"重要他人"影响。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米德认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只有通过社会以及在社会中的互动与过程中才能形成和存在。他把自我分为客我(me)和主我(I)。
社会比较理论:个体通过与他人比较(如能力、成就)定义自我,例如学业自我概念中的成绩对比。
哲学与存在主义领域的自我
笛卡尔的思维主体论:将自我视为思维主体,强调自我意识是存在的核心。
康德的理性自主自我:认为自我是道德与理性的主体,独立于社会生态关系,构成人权的基础。
存在主义观点:自我是动态的、通过选择与社会互动建构的存在,强调个体主动性与责任。
跨学科整合视角下的自我理论
同一性理论(吉尔斯):自我是结构与内容的统一,维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神经科学与生态心理学:探索大脑机制与环境如何共同塑造自我体验。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中的自我理论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自我"的解释已经从单一心理学范畴拓展至哲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领域,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多维模型,核心争议在于自我是先天内在结构,还是后天社会建构的产物?例如心理学侧重功能机制,哲学关注本体论意义,社会学强调互动过程。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心理学——龙心理继承中国文化中的道与古典心理学的智慧,从而使得"心"和"自我"都成为中国心理学最为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们的具体定义如下:
心:是一种物象,自我的象形,指人类个体生命中集主宰、感受和思虑于一体的无形无状、看不见摸不着、不可测度的客观存在。
自我:主宰人类个体的物象本体。在不同文化中,对自我有不同的叫法和理解,中国文化称之为"心(非心脏的)",西方文化则称之为"灵魂"。
从其表现出来的功能上,自我可以分为感性自我(予)、理性自我(吾)、德性自我(我),三者的活动遵循中庸三极理论模型,其中具有最高领导职能的是德性自我,德性自我领导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体自助成长(修身)所达到的水平。所以本质上,自我是在德性我领导下的动态的协调统一的状态,具有趋中性。
龙心理关于"自我"的定义既明确了自我的本质是物象,又超越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终在自我上实现了统一,还强调了个体生命过程中内外互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将自我结构及其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将西方心理学的主体灵魂与中国心理学的人心在自我概念上实现了统一,集众家对自我的认知之长于一身,为中西心理学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