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春“鸽子楼”:中国地质学界不朽的丰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春“鸽子楼”:中国地质学界不朽的丰碑

引用
1
来源
1.
https://culture.cnjiwang.com/gxt/202501/3915360.html

在长春市建设街旁,有一座被誉为“鸽子楼”的建筑,它不仅是长春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地质学界的重要象征。这座建于1951年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见证了新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建筑档案

  • 建筑名称:长春“鸽子楼”
  • 建筑坐标:长春市建设街2199号
  • 开工时间:1951年
  • 竣工时间:1952年
  • 建筑面积:11300㎡
  • 设计师:刘鸿典
  • 现使用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文保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建筑的诞生

长春鸽子楼和鸽子有什么关系?如果你在网络上搜索这个问题,可能会看到这样的说法:解放战争时候,这座楼被枪打得全是洞,现在看到的鸽子图案,就是依据弹孔装修而成。但实际上,这个流传很广的传闻并不靠谱,因为这座建筑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1年动工,于1952年建成。

这座建筑的设计师是梁思成的弟子、我国著名设计师刘鸿典。1950年,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成立了“长春分院”,学校的部分机构随之北迁长春。这座教学楼作为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的教学楼提上了建设日程。

在该楼的设计上,刘鸿典以实用和经济为原则,选择了“非对称、积木堆砌”的设计,大胆巧妙地应用了人体艺术造型。建筑尽管并不对称,却又感觉很均衡。为符合“东北工学院”的校名,还特意将校门开在了东北方向。

建筑建设之初,地上主体为三层。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追求主楼外墙色调的变化,采用了“摔浆法”工艺,以尽可能地使水泥墙面颜色变深。同时,为了不使墙面颜色过于深暗和死板,在墙面每隔一段距离涂抹一下,便出现了“之”字形的独特花纹。远远望去,这些白色的花纹形似白鸽飞舞,“鸽子楼”这个名称也随之诞生。这所极具辨识度的建筑也被人们列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长春十大建筑”之一。


长春“鸽子楼”旧照 资料图片


长春“鸽子楼”旧照 资料图片

大师们的讲坛

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国土上百废待兴。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离不开各种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地质勘探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1951年,新中国第一所地质专科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正式成立,首任校长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兼任。


李四光 资料图片

1952年8月23日,《关于东北地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决定》出台之后,以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为基础,山东大学地质矿物系及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合并成为“东北地质学院”。当时,“地质宫”还没有建起,这所学校的建筑非常分散,竣工不久、设施齐全的“鸽子楼”成为了这所学校最为重要的教学楼之一,被称为“一院”。直到今天,很多老地质人口中仍然保留着“一院”这个亲切的称呼。这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他们相册中的老照片中也曾是最普遍的“背景”。


1953年,东北地质学院首届毕业生在鸽子楼前留影 资料图片

在这所学校建成之后,李四光、喻德渊、俞建章、董申保等一大批大师级人物都曾以这里的三尺讲台为阵地,挥汗如雨,传道授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诸多院士以及大批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里留下求知、求学的足迹。

东北地质学院1954届毕业生艾宪森回忆,新的大学正在组建,学生众多、校舍分散,但教学秩序井然。“和平鸽教学楼”是主楼,校牌就挂在这里,全国知名的地质学家为我们授课,老师们的渊博知识和诲人风范让学生受益终生,一世难忘。


1954届毕业生在鸽子楼前的硅化木旁留影 资料图片

勘探者的足迹

在建校之初,学校师生们的条件非常艰苦,课堂上甚至没有教科书,只有突击油印的讲义。据李献中回忆,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入学时,学校几乎没有完整的校区,“鸽子楼”和其他几处建筑分散在不同的区域,有时完成一天的课程需要在几个不同的建筑间奔波往返。

学校各种用房都是长春市从四面八方调给的,相当分散。学生住的大多是10多人或20多人的大房间,每天从宿舍到食堂再到课堂,往返要走20多里路。没有完全竣工的地质宫一度成为这所学校的“临时宿舍”,一些学生先行住进了地质宫的四层,每天早晨他们都要背着书包从地质宫出发,赶往将近一公里外的鸽子楼上课。

为了在两年时间内尽快达到毕业标准,学生们每周的课时多达54节。1952年12月4日,时任政务院(今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在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上说,东北、北京及其他各地已招收了几千名学生,这样大的地质工作的队伍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希望他们毕业后马上参加国家的建设,这是地质部的重大任务,也是中国地质界的重大任务。

一批批年轻的地质勘探者在走出鸽子楼之后,奔向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祖国的天南地北成长为各自领域的栋梁。


学生们从还未竣工的地质宫出发,赶往鸽子楼上课 资料图片

1957年,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6年,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新的吉林大学。本次调整之后,长春科技大学的相关学科并入吉林大学的相关学院,原校址则成为吉林大学朝阳校区。


20世纪80年代,鸽子楼主体曾接建一层,成为四层 资料图片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世纪之交,从长春走出的地质人才共有九万三千人。他们在北极村、在西沙群岛,在长白山、在阿尔泰,在柴达木盆地、在喜马拉雅山……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这座建筑也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地标。2007年,鸽子楼被列入长春首批保护历史建筑名录。2009年,它被公布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质人的丰碑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座建筑为什么会被叫做“鸽子楼”?毕竟,如果凑上前去、仔细观看,建筑外侧的那些装饰并不是按照鸽子的姿态所绘制的。但不管怎么样,“鸽子”的意象更能代表这座建筑的精神。

曾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里求学的学子孙胜龙回忆,鸽子楼由于楼外面墙都画了大量的小白鸽子而得名。虽然老师没有解释其楼面鸽子画的用意,但孙胜龙认为,这可能是希望学地质学的这些学子们在毕业后会像“鸽子”一样,飞向祖国各地。


近距离观看“鸽子楼”的墙面装饰 资料图片

从当初的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到如今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尽管曾经数次易名,但不变的是,这座建筑始终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地学科研探索输送大批人才。如今的鸽子楼依旧伫立在这片写满故事的土地上,服务着国家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急切需求,捍卫着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在推动理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座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样是学科的前沿。


今日“鸽子楼”的内部 图据吉林大喇叭

2005年,在毕业50余年之后,曾在鸽子楼中求学的东北地质学院1954届学生曾共同整理了一本回忆录。在回忆录的卷首,他们这样写到:

我们当中,有的体验过“一把炒面一把雪”的野外生活,有的在秦岭腹地、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过着三月不知肉味的“野人”式生活,不少同学在野外工作中有遭遇狼群、虎豹、熊或蟒蛇等猛兽的经历……

在我们当中,有许多个大中型煤矿基地的发现者和勘探者,有许多个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者和勘探者,有许多个大中小型有色金属和铀矿的发现者和勘探者……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我们亲爱的祖国报告:为了寻找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种矿产资源,我们历尽艰难困苦,奉献了我们毕生精力,圆满地完成了我们的历史任务!


1954届221班学生在“鸽子楼”前合影 资料图片

今天,如果你站在这座建筑面前,久久凝视,这些“白鸽”仿佛能从高大的墙壁间展开双翼、迎风而起。几十年间,从这里飞出的白鸽们曾飞过狂沙漫天的戈壁大漠,曾飞过林深蔽日的崇山峻岭,曾飞过林立的塔吊与汹涌的海面。如今,穿越时光的洪流,这些白鸽依然飞翔在这片土地的上空,向着遥远的未来振翅翱翔。


“鸽子楼” 资料图片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出版社 《长春科技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校史》
李献中 《长春地质学院院史 1952-1992》
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官方网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