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TOP10近三年新增交叉学科在预示什么?
美国TOP10近三年新增交叉学科在预示什么?
信息与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为当今国际化人才需求按下了迭代的倍速键。面对科技伦理、环境恶化、能源危机、健康挑战等人类共同的命题,单一学科的研究有时显得力不从心,交叉学科的发展成为了时代的必然选择。
美国作为世界科技与教育的领航角色,其TOP10院校新增交叉学科通常为学校前沿专业资源整合的结果,能为大家带来关于人才需求、国际学校创新培养和行业前景的启发,也能为多栖学生解决专业选择的问题。
回望可知,交叉学科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历史能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大学开始尝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鼓励跨学科研究。这种趋势在科技迅速发展和冷战时期的需求推动下更加显著。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通过构建交叉学科项目制机构、实施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教学、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等创新举措,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深入发展,某一行业的问题可能牵动多方利益,某个国家的产业瓶颈辐射范围也远超其本身。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面前,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全球化视野成为了顶尖院校希望为学生装备的力量。
什么才算交叉学科?美国TOP10大学近三年新增交叉学科有哪些?它们产生着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对知识和素质的侧重有何交集?能从其中获得什么个人成长的启发?
下文将给你答案。
看起来像交叉学科的有可能并不是
在真正聊顶尖院校的交叉学科前,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才算交叉学科。有人可能会将交叉学科与双学位搞混,它们其实有完全不同的侧重点。双学位指的是同时在两个领域修读,对每个专业领域的钻研都达到一定深度。这能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就业选择,但个中专业的内在联系需由学生自行生发。
交叉学科鼓励学者和学生跨越传统学科边界,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它通常要求学生涉猎二到三个学科,能用A领域的知识/成果推动B领域的发展,用A领域的问题/方法为B领域提供启发,或用A和B领域对C领域的问题提供思路和解法。
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开设的交叉学科计算机与认知学(Computation and Cognition)为例,这一学科由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和脑与认知科学系联合开设,涉及领域包括脑科学、认知和机器智能的计算与工程。脑科学属于生物医学,认知学与心理有关,计算机科学属于理工范畴,这一专业融合了不同分支,为对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新选项。
在愈发艰深的社会挑战面前,交叉学科所具有的跨学科性、知识整合与创新性、研究方法多样性共同推动了学科发展。它打破了传统界限,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横纵分析TOP10交叉学科
认识意想不到的组合
从常春藤到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顶尖院校,我们正在见证一场探索交叉学科的教育革新。这些学科的融合是对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直接回应。
下文将先纵向列举这几所院校近三年新增的较为典型的线下全日制交叉学科项目,给对特定学校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纵观视角;再结合发展现状及需求趋势,对学科进行分类并横向研究其异同,为读者提供针对创新教育和发展风向的启发。
纵向
哈佛大学
·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The Salata 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Sustainability
·医药人工智能博士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AIM) PhD
·生物医学信息学医学硕士Master of Medical Sciences (MMSc) in Biomedical Informatics
耶鲁大学
·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Jackson Institute for Global Affairs
·计算机语言学Computing and Linguistics
麻省理工学院
晨兴设计学院Morningside Academy for Design
斯坦福大学
·设计工程学硕士Master of Design
·数据科学与社会系统Data Science & Social Systems
宾夕法尼亚大学
·人工智能工程学B.S.E. in AI
布朗大学
· 计算神经科学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哥伦比亚大学
·气候金融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Climate Finance
康奈尔大学
·设计技术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Design Technology
上下滑动查看具体专业
横向
「人工智能」「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气候环境」是近年这些顶尖名校的交叉学科关键词,这些领域与其他曾被认为差异较大的社会学、语言学、艺术设计、经济金融等融合,为文/艺理兼修开辟了一条新路。横向分析新增情况可得,交叉学科较多聚集在以下几方面:
一
人工智能与医学、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紧密结合,开辟了智能医疗和生物技术的新天地,为AI在国际社会的覆盖提供了支持和保障。这些交叉不仅提升了诊断治疗的精准度与效率,还促进了生物技术革新与工程设计的智能化转型。面对AI发展的伦理挑战和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学界也聚焦于此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
哈佛大学·医药人工智能博士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AIM) PhD
图源:哈佛大学官网
医学人工智能(AIM)博士课程于2023年9月由DBMI主席与哈佛医学院(HMS)医学与流行病学教授Sebastian Schneeweiss携手开启,与波士顿顶尖医院及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HST)项目的深度合作,为学员提供了在HMS临床课程和医院轮转中亲身体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挑战与机遇的宝贵机会。
该课程深度融合了现实世界的健康数据与尖端人工智能技术,使学生加入推动患者护理的革新,促进健康公平,并通过开发能够高效处理大规模生物医学数据的新AI技术,加速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
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
Jackson Institute for Global Affairs
图源:耶鲁大学官网
「人工智能太强大、太重要了。如果我们要塑造人工智能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我们的全球领导者、我们的大学和整个社会就必须开始设法与人工智能合作,并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潜力。」
是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Eric Schmidt设立施密特计划(Schmidt)的初心,这项多学科计划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飞跃如何重塑全球秩序的基石。Schmidt计划旨在促进跨学科融合,横跨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经济学、工程学、历史学、国际关系、法学、哲学、物理学及政治学等多个领域,构建一个综合研究与教学平台。项目将吸引顶尖技术专家作为高级研究员入驻,开展前沿讲座与研讨,同时为访问学者提供宝贵的博士后奖学金,鼓励合作研究与学生实习。
宾夕法尼亚大学·人工智能工程学
B.S.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图源:宾夕法尼亚大学官网
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学院于2024年秋季正式推出人工智能本科课程,标志着常春藤盟校正式踏入AI本科教育领域。作为诞生了首台数字计算机ENIAC及首位计算机科学博士的摇篮,宾大此举措再次彰显了其前瞻视野。
该课程由电气与系统工程系(ESE)与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CIS)联合管理,旨在培养未来工程师利用AI力量塑造工程系统的能力。该课程不仅奠定AI技术的数学与算法基础,还融合编程实践、工具使用及基础模型探索,同时融入认知科学视角,强调AI伦理与社会责任。
学生将完成对机器学习、视觉与语言处理、数据科学、机器人与健康系统等前沿领域的探索,全方位深化AI知识与能力。
二
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与语言学、生物医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推动了人文研究、认知科学和健康信息学的进步。这一趋势拓宽了科学研究的边界,促进了认知科学、健康信息学和语言学的飞跃发展;也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吹响了促进文理兼修人才进一步发展的号角。
耶鲁大学·计算机语言学
Computing and Linguistics
图源:耶鲁大学官网
计算机科学是耶鲁大学第二大热门专业,常年以高注册量和学术压力著称。在耶鲁学院新任本科生学术主任Robert Frank的引领下,计算与语言学专业应运而生。此专业旨在弥补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间的知识鸿沟,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相关领域技能。
作为计算机科学联合专业大家庭的新成员,它与经济学、数学、心理学及艺术等多领域融合,丰富了耶鲁的跨学科教育体系。该专业涵盖数学、统计学、语言学及计算学的四大核心课程模块。学生可灵活选择文学学士或理学学士路径,分别需额外完成11或14个学分。
斯坦福大学·数据科学与社会系统
Data Science & Social Systems
图源:斯坦福大学官网
2024年推出的该专业将深度融合统计和计算、社会科学核心知识及社会问题跨学科洞察,旨在培养解决复杂社会挑战的未来领袖。课程结构涵盖定量、行为科学与伦理学三大核心板块,辅以实战导向的综合项目,让学生得以在现实案例中磨砺数据技能。
该课程特色在于「用数据解决社会问题」,提供12大细分领域及个性化研究领域选项,包含法律正义、城市系统、气候环境、全球贫困与发展等,为学生铺设通往产品经理、政府首席数据官及非营利组织管理等职业道路的坚实基石。
布朗大学·计算神经科学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图源:布朗大学官网
布朗大学依托其Carney脑科学研究所的丰富资源,为学生搭建起与全球顶尖计算脑科学家交流的平台,并通过实验室研究、独立项目与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前沿科研,解决神经科学领域的复杂问题。
专业深度融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旨在培育未来能洞悉行为与认知神经机制并熟练运用计算与数学模型进行探索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需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通过神经系统、计算建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核心课程,及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数学与编程、算法等计算机科学的必修课程,掌握前沿技术。
三
面对全球性的气候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绿色低碳转型正引领世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COP28气候大会的召开,可持续发展议题备受瞩目。为应对这一转型中的技能缺口,如ESG领域的迫切需求,教育领域正积极响应,涌现出融合计算机科学、金融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项目。这些新兴交叉学科的诞生,不仅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开辟了新路径。
哈佛大学·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The Salata Institute for Climate and Sustainability
图源:哈佛大学官网
哈佛大学于2022年秋季成立了Salata气候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得益于Salata夫妇慷慨捐赠的2亿美金,该所成为哈佛跨学科合作的枢纽,汇聚全校资源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复杂挑战。
研究所旨在通过整合现有项目,探索创新、公正且持久的解决方案,为学界同仁及有志青年提供研究与实践平台。同时,研究所将为新入门及资深气候研究者提供资助,并促进学生与行业精英的连接,培养真正对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的复合人才。
哥伦比亚大学·气候金融学硕士
Master of Science in Climate Finance
哥伦比亚大学携手气候学院与商学院,即将在2025年秋季首推气候金融理学硕士项目,预计于2024年9月开放申请。该项目旨在培养下一代气候金融专家,直面市场对理解气候变化经济影响及运用金融工具应对挑战的迫切需求。
鉴于全球减排紧迫性与经济转型的巨额资金需求,课程将融合《商业与气候变化》的精髓,覆盖碳市场、项目融资、风险投资、ESG投资等多维度,深入剖析固定收益、保险市场及新兴市场的气候投资策略。
学生将掌握关键技能,不仅在传统金融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亦在科技巨头如微软、亚马逊及顶尖咨询业如波士顿咨询集团等,开拓广阔的职业道路,成为推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
在工程设计领域,设计学与工程学的深度融合正孕育出新一轮的创新浪潮。多所高校顺应时代需求,设立交叉学科,旨在通过设计思维激发工程技术的革新。这不仅拓展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边界,更促使研究者们聚焦于如何通过创新设计视角,优化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推动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
麻省理工学院·晨兴设计学院
Morningside Academy for Design
图源:麻省理工学院官网
麻省理工学院于2022年推出了由Morningside基金会慷慨资助的MIT Morningside Academy for Design (MAD),该项目作为STEM教育的有力补充,巧妙融合了设计思维与跨学科学习。
MAD不仅是一个创新孵化器,更是一个通过设计激发潜能、促进跨领域合作的平台,它将科学、工程、建筑、人文等多学科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在复杂挑战中运用创意与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社会积极变革。
斯坦福大学·设计工程学硕士
Master of Design
图源:斯坦福大学官网
这一由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于2022年推出的项目是一项为期两年的理学硕士学位课程,它超越了传统设计范畴,融合了广泛的跨学科元素,培育学生在人本设计、创新思维及项目实践上的综合能力,通过结构化的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第一年即能掌握跨媒介技能并实现能力飞跃。
学生将掌握快速实验与技术创新的能力,持续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精准定义社会需求导向的设计项目,并擅长在复杂系统中预见影响,领导跨学科团队,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康奈尔大学·设计技术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Design Technology
图源:康奈尔大学官网
康奈尔大学设计技术专业(MSDT),汇聚建筑、艺术规划、人类生态学、计算与信息科学及工程学院的精英资源,共同打造为期两年的跨学科研究与项目硕士学位。该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在数字工具、产品设计、响应材料及建筑环境领域的创新设计能力,通过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填补行业空白,引领未来设计实践。
学生首年在伊萨卡校区奠定设计技术基础,次年则依个人发展路径,或深耕研究于特定领域,或投身实践于康奈尔科技学院,与业界精英合作。毕业学生不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更享有延长至三年的OPT签证,为美国职场生涯奠定基础。
结语
这一系列交叉学科的涌现,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自然延伸,更是现代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直接反映。国际化人才需要的已不仅是专业领域内的深耕细作,更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与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日益复杂的挑战。
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正逐渐塑造着未来教育和研究的新风貌。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使命更加重大,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培养能够跨越学科边界、应对全球挑战的新一代复合型学者和领导者。国际学校对此也可作出积极响应,开展鼓励跨学科研究的合作项目,让学生为迎接真实世界的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