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那碗羊肉泡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那碗羊肉泡馍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3/05/25479405_1147408959.shtml

在西安,有一道美食被誉为“天下第一碗”,它就是羊肉泡馍。这道源自宫廷御膳的美食,以其料重味醇、肉香汤浓而闻名,不仅是陕西名吃的“总代表”,更承载着千年的饮食文化。

每一个到过西安的人,一定都吃过羊肉泡馍。每一个吃过羊肉泡馍的人,一定都忘不了它的滋味。
不管你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也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吃羊肉,到了西安,怕是都会忍不住要去尝一尝羊肉泡馍。

陕西的美食有很多,陕西凉皮、秦镇米皮、岐山臊子面,肉夹馍、锅盔、葫芦鸡,还有形似裤带的biangbiang面等等。


最出名的当然是羊肉泡馍,有“天下第一碗”的美名。它料重味醇、肉香汤浓、香气诱人、暖胃耐饥,是陕西名吃的“总代表”。
与一般的食馔不同,羊肉泡馍来自于宫廷御膳,据说最早源自于西周礼馔,古称“羊羹”。它对食材的讲究、对烹饪技术的要求都很严格。煮肉、切肉、烙馍、煮馍等工艺,一丝不苟。即便是后来传到民间,成了平民百姓的家常食谱,其吃法也都有严格的要求。

羊肉泡馍的主要食材就是羊肉、馍、浓汤,加上佐料和粉丝,优质的再加一些木耳、黄花菜等。

选用上等的羊肉作为原料,搭配独特的羊骨熬制的浓汤。泡馍讲究的是汤清肉烂,所以煮汤是最重要的。

那个馍也是特制的,采用酵母发酵,烙成“虎背菊花心”,俗称饦饦馍。

地道的泡馍吃法是先用手将馍掰碎,通常都是每个人自己慢慢掰。掰馍讲究越小越好,要掰得小、掰得均匀,如黄豆粒般大小最好,这样更便于入味。

但是,现在旅游的人往往都等不及,也没那个技术和性子,所以,大多吃的是那种机器直接打碎的馍。


馍掰好后,将碗交给烹饪师烹制。煮馍讲究“以馍定汤”,调料恰当,要武火急煮,适时装碗,以达到原汤入馍,馍香扑鼻的要求。

具体吃法上也有讲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在碗中加多少羊肉汤,分成:“干泡”/碗中不见汤,汤全被馍吸收;“口汤”/泡馍吃完后,剩一口汤;“水围城”/就是宽汤、汤多的意思。

还有一种“单走”的吃法,就是馍与汤分碗上桌,吃的时候用馍沾着汤吃,更有嚼头吧。这种吃法在那种老饕客中常见。

包括搭配的辣酱和糖蒜,吃法也有讲究。刚开始是不吃的,怕影响口味。只有吃到一半觉得有些腻了,才加点辣酱、来口糖蒜继续吃,保持口味始终如一。

选择上还分普通版、优质版的,其实就是价格不同,差别主要在于所加羊肉的品质和数量。

一般游客是弄不清这么多差别的,特别是在饿着肚子排长队、人很多的饭点时候,往往店家就直接给你机器打碎的馍、“干泡”的方式了。

就这样你都要等半小时左右才能吃上。如果是自己慢慢掰馍,估计要等一个小时才行,你的肚子能同意吗?而且是站在桌边闻着味道、咽着口水看别人吃。


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其实很多,像老孙家、同盛祥、马洪、老刘家、一真楼等等老字号都比较有名气,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风格。

现在的人都聪明了,知道还是那些老字号比较正宗。小红书上经常教导怎么避免踩坑,所以形成了羊群效应,大家不约而同的都涌向同一个方向。

确实,饮食这个行业有个奇怪现象,人越多的饭店、酒馆、或者大排挡,大家越是愿意去凑热闹,哪怕是拿号排队、饿着等都愿意。而隔壁的饭店人很少、进去就能吃的反而都不去。就这么贱。

我就是这样的人。自我理解是饭店人多除了说明味道好外,食材的流通就会快,食材自然就会更新鲜。反之那些人少的饭店,食材周转往往就不行了。

而且,这会形成两种循环。周转越快的生意越来越好,越好的生意周转就越来越快,形成良性循环;周转不好的生意越来越差,越差的生意周转就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

这又一次证明了人性的“乌合之众”理论。

高明的人会充分利用这种理论来挣钱,像顾均辉老师讲的30个股东每天轮流派人去饭店排队、营造生意兴隆的氛围、进而吸引真正的食客加入的经典案例。

这就是那些“托”存在的价值。只不过现在这些“托”规模更大、更加有组织、从而更加有欺骗性了。


扯太远了,还是说回羊肉泡馍。

网上有专门的羊肉泡馍地图指导,外地人大多集中在洒金桥、回民街、大小皮院,那里的泡馍馆比较集中,老字号也有不少。

我是选择去了马洪小炒泡馍馆,中午时间楼上楼下人头涌动,桌子全满,座位后面还有人站着等位。

先去排队买票,然后等座位,座位有了再等着叫号。不知道什么缘由,我买的正好是第1000号,优质版、干泡(40元),没有自己掰馍,前后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吃上期待许久的羊肉泡馍。

测算一下,中午时分就到了1000碗,估计一天能卖到多少?这样的流量不是一般店能达到的,可见它的羊肉泡馍多么受欢迎。不过,那滋味确实是一口醒脑、二口掉眉,无法言传,只有食者自知。

按说我是不太爱吃羊肉的,即便是在北京那些年,除了去过“东来顺”,平日里最多是偶尔去阳坊的“大都”、“胜利”陪朋友涮一顿,主要还是受不了那羊膻腥味。

自从到过内蒙之后,才知道真正好的羊肉的滋味。手扒肉、炖羊排、烤羊腿,样样都美得很,也根本没有那羊膻腥味。

大西北的羊肉品种之所以没有膻味,主要归功于它们的地理环境和饲养方式。高海拔、气候寒冷,吃天然牧草,喝碱性泉水,这种特殊的养殖环境使得其肉质鲜美且不腥不膻。

原以为是羊的品种不一样,绵阳与山羊的区别。其实不然,关键还是生长的环境使然,跟人一样。

谁天生也不是就腥膻的,就像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小偷一样。都是后天的际遇,环境使然。而往往,一旦走上了某条路,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再想回头就不容易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羊肉泡馍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陕西名吃的 “总代表”。传说中的宋太祖赵匡胤为羊肉泡馍增添了传奇色彩,黄土高原上盛产的牛羊和小麦,为羊肉泡馍创造了丰富的资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上可至国宴食谱,代表国家接待外宾,展现中华传统的美食文化;下可至平民百姓,成为老百姓的日常饮食。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起,羊肉泡馍的基因就在大汉民族的味觉系统里沉淀下来了。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即便有再多的美味佳肴,西安人的餐桌上永远离不开羊肉泡馍,就像歌中唱的:“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馍”。

就像烤鸭代表着北京、火锅代表着重庆、早茶代表着广州,羊肉泡馍就代表着西安,西安就等于羊肉泡馍。

在巍巍的城墙脚下,听着远处传来晨钟暮鼓的声音,就着一碟糖蒜,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该是多么的惬意啊。

试想一下,当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能否有这样的奢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