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博物馆:探寻科举制度的珍贵点滴
中国科举博物馆:探寻科举制度的珍贵点滴
「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南京的中国科举博物馆牌楼悬挂的这副楹联,道出了科举对于古代学子的意义。科举制度的影响直至今日,通过这里的遗存与馆藏,认识并深入了解科举发展的珍贵点滴。
科举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南京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以江南贡院遗迹为基础,所建成的全中国最大科举专题博物馆,分为地上、地下两大部分,地上为江南贡院遗址保护区、南苑及魁光阁民俗展示区,有明远楼、号舍、碑刻、至公堂等遗迹;地下是中国科举制度与文化的展览区,有5大展区33个展厅,余万件馆藏文物,让我们通过这些展览能更加了解这项「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江南贡院——史上最大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4年(1168),入清以后,江南贡院是江苏、安徽两省乡试的考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科举考场,最多可同时容纳20,644名考生参加考试,其命运的兴衰起伏,也是中国各省贡院的一个缩影,具有特别的代表性。江南贡院也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包括方苞、唐伯虎、吴承恩、吴敬梓、陈独秀等名人。据统计仅清代,在江南贡院中举,后来考中状元的多达58人,占了全国状元的一半以上。
在民国时期,江南贡院被作为南京市政府;1989年建成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到了2012年,以明远楼为中心,启动建设中国科举博物馆,于2017年建成,并且在短短几年就在2020年被公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可见其历史意义和展品价值。
特色场馆和丰富展品
中国科举博物馆主馆是科举文化展示集中区,介绍历代科举的沿革与发展,并展示相关文物,有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相关的试卷、规章、大小金榜、各种匾额、雕刻等,连考生的作弊小抄、生活用品都有,这些都是从各地征集来的万余件文物,经过精心挑选后选取其中约700件展品用于常设展览,其中包含不少珍品、孤品,像是当年殿试前三名的答卷,让人看完不禁感叹古代科举的难度与价值。
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明远楼,复建于明嘉靖13年(1534),虽距今已近五百年历史,但仍保存完好,是中国保留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所建筑。「明远」二字取于《大学》中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意,此楼高3层,站在楼上可一览贡院,在当时有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而明远楼的四周为考生应试的号舍,鼎盛时期多达20,644间,规模之大、占地之广,与北京的顺天贡院并称「南闈」、「北闈」,是所有考场之冠。
另外在主馆的对面还有江南贡院南苑,是科举博物馆的配套区域,这里展有科举的建筑装饰和民俗,揭示了科举时代下民众的生活样貌。苑内还有一处魁星阁可进行参拜,魁星掌管文章兴衰,吸引读书人的崇拜,希望得到魁星保佑考运亨通,不少学子也会在自家供奉魁星的塑像或画像,祈求保佑的同时也向人夸耀自己是书香门第。
科举的历史
科举是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在古代设立的考试,用来选拔知识分子任官的制度,创立于隋代大业元年(605),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直至清光绪31年(1905)停废,延续1,300年之久,这种延续千年的考试制度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
科举制度千余年来倡导公平竞争,制度日益完善,有「至公之制」的美誉,塑造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一般民众的价值观与心理,这有助于稳固统治秩序。因此科举吸引了各国的知识分子踊跃来到中国应试,且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皆仿效中国,设科举制度选拔官员。19世纪起西方各国更是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完全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因此科举也被学者称为第五大发明。
科举的渊源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代,但其渊源却可追溯到先秦,像是西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察举制度、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选才的功能,但因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渐渐衍生出作假、以权谋私、垄断等弊端。一直到科举的出现,才让选才制度走向公平、公正。
创立与发展
为打破门阀士族对官僚体系的垄断,将部分参政权向普通知识分子开放,隋文帝在开皇年間(581→600)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隋煬帝於大業元年(605)創立進士科舉,算是狹義的科舉,也被認為是科舉制度的濫觴。此後,科舉發展成為士子進仕的主要途徑,科舉制度也圍繞著公平、公正不斷改進,為科舉走向完善奠定了基礎,而這些科舉及第者,也成為影響唐宋以降歷史進程的重要群體。
唐高祖武德5年(622)沿用隋代的制度以科举选士,此后的统治者不断改革加以完善,使科举的制度化明显加强,不仅左右着唐代人士的命运与文风,官僚政治、士绅与儒家文化也以科举为中心得以维系和共生。到了宋代,科举的制度建设再度加强,禁止了公荐、殿试制度化、全面实施糊名法謄錄法,别头试、锁厅试等制度的建立,为考生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科举的公正理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被欧阳修称为「至公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