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大串讲(上):背叛古典,走向浪漫?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大串讲(上):背叛古典,走向浪漫?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音乐史上的瑰宝,它们见证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贝多芬如何在继承中创新,最终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
海顿是贝多芬的老师,这首海顿C大调奏鸣曲,听上去就是典型古典主义风格,它欢快、平衡、典雅、适度。一开始,钢琴的右手弹出了do mi so do,也就是C的分解和弦的上行。
这个看似平凡简单的分解和弦上行,是古典主义早期的流行写作元素,被称作「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这来源于当时的曼海姆乐派。如果是在用交响乐团齐奏,会产生一种向上的爆发力。
贝多芬的第一首奏鸣曲,就用的「曼海姆火箭」这个套路作为开头,算是一种对老师的「致敬」。贝多芬的前三首奏鸣曲本来也是题献给海顿的。
但是你看出了贝多芬和海顿的不同的吗?
海顿的奏鸣曲大多是大调的,而贝多芬的第一首就用了小调,增加了一丝忧郁的气质。
贝多芬对小调「曼海姆火箭」的运用,应该是偷师了当时的网红莫扎特,比如《g小调第40交响曲》第四乐章,和《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小调算不了什么。贝多芬也不肯罢休,继续改造曼海姆火箭,在其中加了一堆附点节奏型,来了一个「更猛」的贝多芬式的火箭。终于,这个火箭已经不是单纯的「曼海姆式」,而有了「贝多芬自己的味道」。
「贝多芬自己的味道」是一种摆脱了贵族的矜持与造作的感觉。
维也纳古典乐派典型的均衡与节制,在贝多芬看来并不值得被一遍遍老调重弹,他正在跃跃欲试,将其打破。换个角度说,如果海顿和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像是为宫廷和私人沙龙所作,贝多芬则更有一种为大众的音乐厅而作的感觉。
02.
「高能量」
这一时期,为了票房,钢琴的技巧性大大增强,比如开始在左、右手大量地运用八度震音,好似整个弦乐队的tremolo,来制造紧张的氛围感。
钢琴考级党又爱又恨的「悲怆」奏鸣曲的第一主题。除了左手的八度震音,它的右手,又是另一种新式火箭——双螺旋结构。快速切换着和弦,暴风骤雨般,非常地贝多芬。
这再也不是贵族们专属的音乐,充满无忧的生活和满满的正能量,而有了更多——「人味」。相信不论有没有弹过琴的人都可以和贝多芬「痛心疾首」的情绪共鸣。
这首曲子的开篇并不是起于第一主题,而是一个很长的法国序曲式的引子。一开始,贝多芬招牌式的强有力的C小调柱式和弦出现,然后从和声上推进到最不协和的减七和弦,再解决。然而,减七和弦又马上再次出现,又得到了稍微的解决。当然,两次是不够悲怆的,于是就有了同样的「蓄能-解决」效果持续出现,层层递进。
整个第一乐章,到处充斥着减七和弦带来的「蓄能-解决」的力量感,贯穿首尾,戏剧性空前。
贝多芬的出版商也听出它不寻常的悲剧性,给了一个标题Grande Sonate Pathetique「悲怆的大奏鸣曲」。人们越来越喜欢给乐曲加标题,而这个举动,后来也改变了音乐史。
03.
「情绪化」
越来越多情绪共鸣,越来越多「人的味道」,也越来越多喜怒哀乐。
到了「悲怆第二乐章」,响起了著名的,柔情而幸福的旋律。它化身成很多影视配乐,代表了爱情。比如,在日剧《交响情人梦》中,这个主题被野田妹诠释地特别得夸张。我猜想它的官方英文标题nodame cantabile,也来自这个乐章的速度/标题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柔板。
这种神经质的,不按常理出牌,又充满了普通人喜怒哀乐的角色才更真诚,对吗?这里意大利文cantabile,就是歌声似的旋律的意思,这也正好长在大众审美的点上。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柔情的忧郁的adagio是有出处的,其中的前三个音以及和声进行,来自莫扎特的《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只是贝多芬把这个旋律继续发展,变成了一条更接地气的长旋律。
「悲怆」之后,贝多芬的创作会更情绪化吗?
并没有,他好像有些犹豫。也许他觉得自己情绪太上头了,又去掉了「悲怆」的引子以及大量运用减七和弦的写法,回到了刻板印象中保守的奏鸣曲的写法。
其中两首也是考级党熟悉的,欢快的《G大调第10钢琴奏鸣曲》,和富有精神的降B大调第11首钢琴奏鸣曲》。
其中的诸多片段虽然很贝多芬,技巧性远超他的前辈,但也依然可以看到「莫扎特」的影子,比如这段。
它们的第一乐章都是由奏鸣曲式写成的快板,中规中矩。 我们知道早期奏鸣曲一般是三乐章,快慢快,这种布局就显得很古典很平衡。
但其实,顽皮的莫扎特早就开始不守规矩了,在他的《A大调第11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突然来了个中速的变奏曲。
这是它的第一变奏。
年轻气盛的贝多芬随即效仿,在他的《降A大调第12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也来了一个变奏曲。
那个写了「悲怆」的贝多芬,在无数反思和挣扎后,也逐渐地找到了「自己」,曲式越发自由,情感也越来越丰富。他直抒胸臆,甚至开始表达的自己的政治倾向。第一乐章后,随即来了一个快速谐谑曲的第二乐章。
而在第三乐章,贝多芬亲笔写下了,「给一位死去英雄的葬礼进行曲」。贝多芬把葬礼这一沉重的体裁直接融合进了原本轻快的奏鸣曲内,这让当时的听众感到出其不意。
而他们,也感受到了它与当时的社会事件——法国大革命的关系,因为葬礼进行曲在那个时期就是革命者的「主题曲」。
这里题献的英雄,很可能就是贝多芬第三交响乐原本所题献的那位革命者,甚至就是拿破仑本人。而革命,要革谁的命?
革海顿、莫扎特甚至是贝多芬自己当时的「甲方」——国王和贵族的命。
终于,到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把柔情、葬礼和即兴风格相融合,于是「月光」这首传世名曲,诞生了。
它既是一首奏鸣曲,也是「半首幻想曲」。
「月光」是很优美柔情的,这毋庸置疑,但是它怎么会跟葬礼有关?还有,它又是如何体现幻想和即兴的呢?
这里有一个提示,贝多芬在谱子上明确写了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像幻想曲一样的奏鸣曲」。
既然是幻想,不如从开始就做梦,直接进入慢速的第一乐章adagio sostenuto,不必固守第一乐章一定是allegro快板的传统。
在贝多芬早期的15首钢琴奏鸣曲中,能感受到那种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平衡和典雅,但又能感受到他按捺不住想要超越前辈的心情。他想摆脱给贵族写作,做真正的自己,毕竟他是——贝多芬。
随着「月光」第三乐章,我们仿佛看到了透纳绘画中的狂风暴雨,一下子就被卷入了贝多芬的中期,从此揭开了「浪漫主义」的序幕。
04.
「标题性」
贝多芬的中期是从第16奏鸣曲开始划分的,但有很多学者认为「月光」就可以算是贝多芬的中期了,如果不算中期,至少也可以算早到中的过渡。
《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三乐章之后,风平浪静,响起了《D大调第15钢琴奏鸣曲》「田园」的欢愉。
贝多芬的中期作品到处洋溢着我们熟悉的旋律。听海顿莫扎特奏鸣曲的时候了,你常常不知道说点什么,但听贝多芬的时候,乐迷们常常脱口而出很有画面感的标题:
「暴风雨」
「黎明」
「狩猎」
也有表达情绪的,比如 「告别」
「热情」
这些名字虽然大多不是来自贝多芬本人,但其中的画面感和情节感,倒也栩栩如生。
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具体的词语来描述音乐,也越来越乐于将听到的音乐与具象的事物做连接。感受画面感,拥抱人的七情六欲,敢于冒险、挑战、打怪升级。
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气质。也是后来「标题音乐」的前奏。
从这个时候开始,贝多芬更多了散漫随性,越来越少贵族脂粉气。前辈们写给贵族,贝多芬写给人民和自己;前辈们toB,贝多芬toC;前辈们做打工音乐人,贝多芬做独立音乐家;前辈们端庄,贝多芬放浪…
贝多芬中期,正在处在在18和19世纪之交。法国大革命风起云涌,启蒙思想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蔓延,人类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上,而贝多芬的音乐,也像是音乐史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