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300A反辐射无人机:“蜂群”瘫痪敌方防空
飞龙-300A反辐射无人机:“蜂群”瘫痪敌方防空
飞龙-300A反辐射无人机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最新发布的无人机系统,兼具软、硬手段,既可以在空中执行对敌方防空系统的长时间压制或监视追踪,在必要时则直接冲向地面雷达进行硬杀伤。这一特性,加上比反辐射导弹更廉价的成本,让反辐射无人机成为拥有更多应用场景的“雷达杀手”,在实战中以单架次独立作战或多架次“蜂群”密集毁伤,率先压制或瘫痪对方防空系统,为本方战机开辟安全空域,抢夺和巩固战场优势。
飞龙-300A反辐射无人机曾在2017年朱日和大阅兵时公开亮相,前方白色者为炮兵侦察无人机。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制电磁权正日益超过制空权,成为是交战双方第一波次的争夺焦点。甚至可以这么说,制电磁权是制空权的前提,谁首先压制或瘫痪对方雷达系统,谁就能占得先发优势。
成本低廉 灵活打击
长期以来,反辐射导弹是对雷达系统进行硬杀伤的主要手段。反辐射导弹的威力大,但成本高昂,而且通常只能攻击地面固定雷达目标,无法在空中长时间滞留。相较之下,反辐射无人机体型小,成本低,且可以凭借长航时巡航,首先执行巡逻监视,再根据需要择机锁定目标。因而既能像反辐射导弹那样攻击固定雷达、通信站,也能机动突防,攻击随机出现的新目标。
反辐射无人机主要由被动式雷达导引头、战斗部、无人机平台组成,实际上融合了反辐射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和无人机的长航时、远距离巡航能力,成为新一代“雷达杀手”。
飞龙-300A反辐射无人机(外贸代号ASN-301),曾在2017年建军90周年朱日和大阅兵时首次公开亮相。机长2.5米,翼展2.2米,全重约200公斤。具备远距离、长时间巡航能力,最大飞行速度220公里/时,可续航4小时,最大航程约280公里。
该型反辐射无人机总体设计为小展弦比大三角翼布局,机身呈圆柱状,圆包形的头部是无线电探测与光电器材舱。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换装光电、红外等不同类型导引头,智能程度高,反雷达频段宽。导航系统融合了惯性导航、GPS定位、自动驾驶仪、光纤陀螺等技术。机翼装有4个折叠式直接侧力翼面,在水平巡航、俯冲攻击时,能够实现快速灵活转弯,提高命中精度。
集成卡车 机动部署
“飞龙”搭载于MV3系列中型越野卡车底盘,十余架集成共容于一个集装箱式发射架,可以伴随部队机动行进部署。使用活塞螺旋桨发动机,但由火箭助推器完成发射助飞。发射后可在目标附近空域大范围自主巡航飞行,自动侦察、监视、追踪、锁定目标。可以长时间滞空,压制敌方雷达系统;也可根据攻击指令,以接近垂直的姿态,高速俯冲地面雷达,实施“自杀式”硬杀伤。
“飞龙”反辐射无人机作战手段灵活多元,可以单架次独立作战,或多架次“蜂群”对敌方雷达形成密集毁伤,还可以与有人战机、察打一体无人机、地面力量协同配合,实时传输图像,高速互联通信,共享信息数据,更精准、持续性实施攻击,完成多波次定点清除。
雷达是现代战争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飞龙-300A反辐射无人机能够全天候、远距离地对敌方雷达系统进行探测、压制、打击,可令其“致盲”“致聋”,特别是可以有效对付移动式、隐蔽式雷达,对敌方防空系统和指挥控制中枢进行毁灭性打击,为本方战机开辟安全空域,抢夺和巩固战场优势。
系统创新|复合反辐射导弹 精准识别目标
反辐射导弹是专门用来远距离攻击电磁辐射源的战术导弹,优点是威力大,毁伤效果好,主要以战机为平台进行空射。
解放军现役列装的反辐射导弹主要包括3种型号。威力最大的鹰击-91,重600公斤,射程150公里,广泛挂载于歼-16、歼-15、歼-10等各型战机;CM-102射程约100公里;雷电-10小型反辐射导弹,射程约80公里。三者形成梯次搭配。
而今年11月首次公开的国产TY14反辐射导弹,全球第一种被动力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反辐射导弹,大大提高抗干扰能力,主要用来对付新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
为了防范反辐射导弹袭击,地面雷达会施放有源诱饵即一部小型雷达,来模拟电波,以假乱真。一般反辐射导弹的被动雷达系统会被诱骗,将导弹引向诱饵,从而保护真正的雷达。
而TY14的红外成像制导系统能够通过目标图像对比,准确识别分辨雷达、诱饵,引导反辐射导弹攻击真正的雷达。而有源相控阵雷达阵面热负荷较高,具有较为明显的红外信号。TY14反辐射导弹可以更有效完成锁定和攻击,增强压制敌方雷达的能力。TY14的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创新性地置于弹体上方,不影响被动雷达来捕捉雷达电波信号。
(来源:大公报A14:内地 202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