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论拓跋鲜卑部的早期历史——读《魏书·序纪》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论拓跋鲜卑部的早期历史——读《魏书·序纪》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779162355_121123711/?pvid=000115_3w_a

《魏书·序纪》记载了拓跋鲜卑部的早期历史,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这段历史,探讨拓跋鲜卑部的祖先传说与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这段历史背后的文化融合与传承。

中原文化的影响

与突厥、蒙古等族的祖先传说相比,《魏书·序纪》所记载的拓跋鲜卑人对远古的记忆,显然受到当日中原文化更强烈得多的影响。今人在研读《魏书·序纪》时,往往会发现诸多颇费思酌而又未易析解之处。这便在很大程度上与上述因素有关。本文即拟遵循着中原文化是如何影响了拓跋鲜卑对远古史迹的重构这样一条线索,去解读“序纪”所遗留的若干谜团。

所谓中原文化的影响,至少包含两层不同的意思。首先,《魏书》是由汉人用汉文来书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因此它当然会受到中原汉地历史编撰学传统的影响。霍尔姆格兰在分析“序纪”有关拓跋早期史的资料来源时曾写道:“在这里,魏收所能拥有的,无非是走了样的口头传说和他本人的汉文化的遗产”[1]。魏收“本人的汉文化的遗产”,即指上面这一层意思而言。其次,所谓“走了样的口头传说”,则是魏收从事史学写作的素材。那中间虽然也渗入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它所反映的,基本上还应看作是北魏官方乃至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对自身根源性的解说,而不能将它视为只是汉人对那段历史的阐释。以紧接着就要讨论的拓跋氏出自黄帝后裔的见解为例:它不仅以“祖黄制朔”、“国家以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等等言辞常挂在北魏汉人大臣的嘴边,而且也以“魏之先出于黄帝”之类的标榜出现在很可能是由皇帝自己起草的诏制之中(注:《魏书》卷108之1,“礼志一”。《资治通鉴》卷140,“齐纪六”,“建武三年”(496)引孝文帝诏。)。

“序纪”记录的拓跋先世史,按它所给出信息的详略差异,可以分为三段。这个谱系远溯自黄帝之子昌意“受封北土”,其后一支世为鲜卑部“君长”;至名为“始均”者,“入仕尧世”,又受帝舜之命为“田祖”;始君之裔,“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这是第一段。从昌意到始均,“序纪”未明言其间世次;由始均而下,“爰历三代”,直到成皇帝毛之前,总共积六十六世(注:《魏书》卷1,“序纪”。以下凡征引“序纪”,不再出注。按“序纪”文意、始均之裔“积六十七世”,应当包括成皇帝毛的一代在内。本文把毛的世次计入下一个阶段,所以这里只有六十六世。)。北魏时人承认,他们对这一段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自始均以后,至于成帝,其间世数久远,是以史弗能传”(注:《魏书》卷57,《高祐传》。成帝即成皇帝毛。)。

第二段从毛皇帝开始,历节皇帝贷、庄皇帝观、明皇帝楼、安皇帝越,总共五帝。与之前的六十六世不同,关于毛和毛以后的这几个人,史文虽然仍没有留下多少具体事迹,但至少都举出了他们的名讳。过去曾有人提出,拓跋先祖多单名,不太符合北族习俗;尤其是此后有献帝名邻,以r-或l-作为词首辅音,更与蒙古、突阙及通古斯诸语的语音规则相左(按这一分析也适用于明皇帝的单名楼)。因此他们认为,这个祖先谱系,很可能出于相当晚近的假托。不过正如内田吟风指出的,《通志·氏族略》将献帝的名讳写作拓跋与邻;考虑到拓跋珪原名拓跋涉珪,“与邻”应当是偶然被《通志》保留下来的献帝原名。上述诸帝的单名多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拓跋后人所改;但是以此而推断整个系谱都属于后来人的虚拟,其根据仍然是不充分的(注:内田吟风:《魏书序纪及其世系记事考》,载同氏:《北亚史研究·鲜卑柔然突厥篇》,京都:同朋舍,1975,页97。按、相同的例证,还有《魏书》中的叔孙建,其名讳在《宋书》里被记为涉珪幡能健。见霍尔姆格兰前揭书页12至13。又按、自毛以后诸“皇帝”的谥号,为道武帝时所追尊,详下文。)。

拓跋先世史的第三段,从安皇帝之后的宣帝推演,下至诘汾共九世。拓跋鲜卑部的两次重大迁徙,就发生在这期间。诘汾之后的力微,被认为是真正创建北魏“帝业”的人(注:《魏书》卷108之1,“礼志一”引李彪、崔光等议。)。如果说“序纪”对这第三段的记载依然因仍着第二阶段记载的“口述史”性质,那么从拓跋力微时期(至少是从力微的后期)开始,北魏历史便进入它的“实录”阶段了。

始均至毛的世系问题

既然自始均至毛“世数久远”、“史弗能传”,则所谓始均之裔积六十七世而至毛的说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最早认真地提出并试图解答这个问题的人,似为卜弼德。他指出,既然始均与舜同时,则他的活动年代,按照“标准年代学”,就应当是在纪元前大约2210年上下;而“成皇帝毛”,在他看来是比照战国末的匈奴单于冒顿而虚构出来的,也就是说,毛的年代应当是公元前200年。这样,在始均和毛之间就应相隔2010年。按三十年为一世计,正好六十七世[2]。

卜弼德的上述见解确实极有想象力。但它也存在两个不可谓不重要的未周之处。首先,对于舜的“标准年代学”定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是魏晋之际人们的认识吗?其次,说毛是后来的拓跋鲜卑人比拟冒顿而虚拟出来的祖先,究竟有什么根据?想来正是为着算术的需要,卜弼德才会在他的论证里安排这两个未经坐实的预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