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器械迎政策利好,成朝阳赛道,但低端产品为主,会“起飞”吗?
康复器械迎政策利好,成朝阳赛道,但低端产品为主,会“起飞”吗?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康复医疗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其相关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康复器械行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将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产品现状及发展前景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这一朝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医用康复器械是指在康复医疗中用于评测、训练与治疗,帮助患者评估并提高身体机能、恢复身体力量、弥补功能缺陷的医疗器械,是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特殊产品。按照应用领域,可细分为康复医疗器械、康复教育设备和康复辅具等。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下,针对康复医疗器械的政策也密集出台,政策利好不断释放。
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对康复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提出明确要求。
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健全健康支持体系,大力推进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推广工程。无独有偶,北京近日发布的《“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也提出了到2025年老年医疗机构占比超过80%的目标,相关的保健康复医疗器械迎来增量。
而近日发布的重磅文件《“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也将保健康复设备纳入重点领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适用于老年人需求的保健康复、智能辅助等医疗装备。
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把“康复服务促进行动”纳入残疾预防计划“五大行动”之一。
政策和需求驱动康复医疗新一轮建设浪潮,康复医疗器械有望率先受益。但目前我国康复器械产品质量及技术仍然处于粗放阶段,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相信随着行业快速发展以及监管力度加大,低劣产品将会逐步淘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朝阳赛道
康复医学弥补了临床医学的局限性,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并列为四大现代医学门类之一,在全面医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12年起,我国便开始探索建立三级康复医疗体系:
一是急性期,主要在三级综合医院,以疾病急性期患者为主;二是稳定期,主要在康复医院或以康复为主的二级综合医院,以疾病稳定期患者为主;三是恢复期,主要在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以疾病恢复期患者为主。
在此背景下,我国医疗机构也日益重视康复科建设。据中商研究院数据,2012-2020年,我国康复科床位数从9.9万张增至30.68万张,年均增长15.2%;据前瞻研究院数据,2011-2018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规模从134亿元增至450亿元,年均增长19%。作为强相关领域,康复医疗的快速增长,驱动康复器械行业大致也保持着年均20%左右的扩张速度。
所谓康复器械,是对能够改善功能障碍者功能状况的器具、设备、仪器、技术和软件的统称。按照应用领域,可细分为康复医疗器械、康复教育设备和康复辅具等,其中,康复医疗设备又分为康复评定设备(评定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康复训练设备和康复理疗设备(泛指通过光、电、声、磁、热、冷等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的治疗设备),构成了康复器械的主体。从代表性上市公司翔宇医疗来看,康复理疗设备和康复训练设备贡献了近90%的营收。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康复意识的提升,康复器械的适用场景和领域不断拓展,驱动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从治疗领域看,康复技术已从传统的“三瘫一截”(小儿脑瘫、中风偏瘫、脊髓截瘫及截肢)扩充至疼痛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中医康复、产后康复、加速康复外科、心肺康复、老年康复、慢性病康复、残疾人康复、重疾康复、儿童康复、烧伤康复、脑卒中康复、脊髓损伤康复、运动损伤康复等领域,带动适用场景不断扩充。
从适用场景看,康复器械正从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基层诊疗机构等各级医疗机构逐步走向养老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并借助慢病疼痛治疗、护理、助行、助眠、助听、助视、助浴等治疗领域的细化逐步向居家康复场景渗透。如翔宇医疗已经在电商平台开通了旗舰店,面向C端消费者进行产品销售。
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115亿元增至280亿元,年均增长24.9%,比同期康复医疗市场增速高5个百分点左右。康复设备的采购需求超过了康复市场本身增速,侧面佐证了康复医疗市场仍处于补缺口阶段,康复器械仍处于高景气周期。
低端产品为主
据统计,我国医用康复器械产品共5110件,其中矫形固定器械2393件,占比46.8%,助行器1443,占比28.2%,排名第二,运动康复设备939件,占比18.3%。我国康复器械产品仍然以中低端为主,且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2020年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抽验中共抽取电动轮椅车85批次,其中15批样品检测结果不合格,不合格检出率17.65%。医用康复器械整体质量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同时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性能差异较小。
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越来越多康复器械企业将发展重点投放在中高端领域,近年来,新科技不断应用,康复医械新产品层出不穷,具体包括康复机器人、康复辅助器具、物理治疗设备以及康复功能测评系统等。在需求、政策、技术升级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康复器械将继续向智能化、家庭化、精细化等方向转型升级。
在政策大力扶持、人口老龄化加速、国民康复保健意识加强、家庭可支配收入提升的背景下,相信康复医疗器械存在着一定的市场潜力,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1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4.9%。预计未来仍将以19.1%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快速扩容,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70亿元。
市场格局与前景展望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理论上所有参与者都能分一杯羹,从投资的逻辑来看,这个阶段一般不太挑企业,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有机会。当然,从稳健性考虑,龙头企业更值得关注。
现阶段,我国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内企业数量较多,行业相对分散。从市场参与者来看,外资代表性企业有DJO Global,Inc.、BTL Corporate、OG Wellness Technologies Co.,Ltd,国内代表性企业主要有翔宇科技、伟思医疗、普门科技、龙之杰、钱璟康复等。就三家A股上市公司来看,普门科技专注创面修复,伟思医疗专注产后及盆底修复,翔宇科技则是多产品线布局,是国内少数具有全系列康复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
2021年以来,受高基数、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上市康复器械行业的业绩出现边际恶化,表现为毛利率收窄、增速放缓,受此影响,板块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调整。但考虑到行业的中长期高景气度,短期的业绩波动不值得忧虑。对投资者而言,短期调整,带来的恰恰是布局机会。
文章来源:科技创新直通车,苏宁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