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改革下的币制变迁与社会动荡——新莽货币的变革
频繁改革下的币制变迁与社会动荡——新莽货币的变革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以《周礼》为蓝本推行“托古改制”,其中货币制度改革尤为引人注目。从公元7年到公元14年,王莽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货币改革,虽然初衷是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理想,但频繁的改革反而导致货币体系混乱,最终加速了新朝的灭亡。
王莽
《汉书·王莽传》记载:“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
王莽时期货币改革频次密、内容多变,造成货币多样、币制不稳、比价不合理,给民间交易带来极大不便。因未获民众支持,致使货币体系崩溃,社会经济陷入混乱,成为新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第一次改革:五铢钱之外增铸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
公元7年,王莽首次进行货币改制。在当时通行的五铢钱基础上,新铸三种货币:“大泉五十”,一枚值五十枚五铢钱;“契刀”,一枚值五百枚五铢钱;“金错刀”(“一刀平五千” ),一枚值五千枚五铢钱。这四种货币按面文折值换算,同时流通。
大泉五十 新莽
大泉五十母铜范 新莽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载,'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
契刀五百 新莽
一刀平五千 新莽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载,居摄二年'五月,更造货:错刀,一直五千;契刀,一直五百;大钱,一直五十,与五铢钱并行。民多盗铸者。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
第二次改革:铸小泉直一废除五铢钱
始建国元年,即公元9年,王莽开启第二次货币改制。他觉得“契刀”与“金错刀”中的“金”“刀”二字,与汉代统治者刘氏的“劉”字(由“卯”“金”“刀”构成)相契合,内心十分忌讳。秉持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的理念,王莽果断废除“契刀”“金错刀”以及“五铢钱” 。同时,保留了“大泉五十”,还铸行价值等同于“五铢钱”的“小泉直一”,让其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小泉直一 新莽
小泉直一母铜范 新莽
《汉书·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载,王莽于始建国元年'乃更作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与前'大钱五十'者为二品,并行。欲防民盗铸,乃禁不得挟铜炭。'
第三次改革:制定了宝贷制—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公元10年,王莽推行第三次币制改革,实施“宝货制”,发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指金、银、铜、龟、贝这五种质地的币材;“六名”涵盖金货、银货、龟宝、贝货、布货、钱货;“二十八品”则是由不同质地、形态和单位构成的二十八种钱币。
布货十品
铸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有小布、幺布、幼布、序布(厚布)、差布、中布、壮布、弟布、次布、大布。小布重十五铢,长一寸五分,值钱百,文曰:“小布一百。”其他依次重量递增一铢、长增一分,面值增大一百钱,文字为其布名和面值数额。
小布一百 新莽
小布一百,重15铢,长1寸5分,值100钱。
幺布二百 新莽
幺布二百:重16铢,长1寸6分,值200钱。
幼布三百 新莽
幼布三百:重17铢,长1寸7分,值300钱。
序布四百 新莽
序布四百:重18铢,长1寸8分,值400钱。
差布五百 新莽
差布五百:重19铢,长1寸9分,值500钱。
中布六百 新莽
中布六百:重20铢,长2寸,值600钱。
壮布七百 新莽
壮布七百:重21铢,长2寸1分,值700钱。
第布八百 新莽
弟布八百:重22铢,长2寸2分,值800钱。
次布九百 新莽
次布九百:重23铢,长2寸3分,值900钱。
大布黄千 新莽
大布黄千:重24铢,长2寸4分,值1000钱。
大布黄千铜母范 新莽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载,'莽即真,以为书'刘'字有金刀,乃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而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泉货六品
铸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六泉,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壮泉、大泉,合称泉货六品。“小泉直一”,重1铢,值钱1文; “幺泉一十”,重3铢,值钱10文;“幼泉二十”,重5铢,值钱20文; “中泉三十”,重7铢,值钱30文; “壮泉四十”,重9铢,值钱40文; “大泉五十”,重12铢,值钱50文。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除了小泉和大泉,其他流通不广。
小泉直一 新莽
小泉直一:直径六分,重一铢,值1钱。
幺泉一十 新莽
幺泉一十:直径七分,重三铢,值10钱。
幼泉二十 新莽
幼泉二十:直径八分,重五铢,值20钱。
中泉三十 新莽
中泉三十:直径九分,重七铢,值30钱。
壮泉四十 新莽
壮泉四十: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值40钱。
大泉五十 新莽
大泉五十:直径一寸,重二十四铢,值50钱。
王莽钱著名的“六泉十布”,大多轮廓斜峭、笔画细挺、制作特别精美,钱文以悬针篆为主,其笔画之流畅峻峭,布局之匀称得体,皆臻上乘。
金货一品“国宝金匮直万”
在新朝第三次币制改革的“宝货制”中,“金货一品”的规定十分特殊。从逻辑上推断,“国宝金匮直万””所标注的“直万”,如果按照当时黄金一斤值平钱一万的兑换关系,确实有可能是“金货一品”的具体体现。
国宝金匮直万 新莽
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方孔圆钱形式,直径为2.6厘米,面文为“国宝金匮”四字,旋读,悬针篆。下部为正方形,边长为2.5厘米,内有两条竖棱,中间直书悬针篆“直万”二字。
第四次改革:废止大小泉,改铸造货泉与货布
“宝货制”推行后,钱币急剧贬值,民众怨声载道,饥荒蔓延,统治危机如汹涌潮水般席卷而来。在这般严峻形势下,王莽被迫于公元14年开展第四次币制改革。此次改革中,王莽新铸“货布”与“货泉”两种货币,让它们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
货泉 新莽
货泉母铜范 新莽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载,地皇元年,'是岁,罢大小钱,更行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直货钱二十五。货钱径一寸,重五铢,枚直一。两品并行。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
货布 新莽
《汉书·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后五岁,天凤元年,复申下金银龟贝之货,颇增减其贾直。而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钱二十五。货钱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又以大钱行久,罢之,恐民挟不止,乃令民且独行大钱,与新货泉俱枚直一,并行尽六年,毋得复挟大钱矣。'
改革之路布满荆棘。王莽虽壮志凌云,但自身能力存在局限,未能成功培育出一支坚定支持改革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力量。政权依旧被旧势力牢牢把控,这使得改革进程严重受阻,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在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对旧势力做出妥协和迁就。这种反复与举棋不定,最终引发了天下大乱,民众对汉室的怀念之情也愈发浓烈。最终,王莽的命运以悲剧收场。公元23年当未央宫被攻入时,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逃往渐台。最终,他的随从全部战死,王莽在混乱中被商人杜吴杀死。令人动容的是,当时追随他一同赴死的老臣超过千人。王莽的头颅被校尉公宾割下,悬挂在市场上,后被历代皇室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发生火灾,王莽的头颅被焚毁。
《汉书·王莽传下》:“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传莽首诣更始,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