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机器人三大定律”:科幻文学中的经典伦理准则
AI与“机器人三大定律”:科幻文学中的经典伦理准则
在科幻文学中,机器人三大定律是人工智能领域最著名的伦理准则之一。这些定律不仅深刻影响了科幻作品的创作,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伦理的深入思考。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由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经典定律及其演变历程。
在AI还没有成为科幻的“时尚单品”前(严格来说那个时候还没造出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词的时候)所有类似的概念都被称为“机器人”(可能你在某些科幻剧集啦还看见过“生化人”,但这两个是大差不差的概念)。提到机器人,就不得不提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和他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机器人三大定律是由阿西莫夫在他于194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转圈圈》(《我,机器人》中的一个短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且成为他的很多小说,包含《基地》系列小说中机器人的行为准则和故事发展的线索。机器人被设计为遵守这些准则,违反准则会导致机器人受到不可恢复的心理损坏。但是在某些场合,这样的损坏是不可避免的。在两个人互相造成伤害时,机器人不能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但是这会造成对另一个人的伤害,在一些小说中这造成了机器人的自毁。
-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 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阿西莫夫在小说中提出了三定律的很多变体。这些对机器人行为准则的修改成为他的很多故事的主线。在Little Lost Robot(《消失无踪》,《我,机器人》中的一个短篇)中为了避免机器人无谓地阻止人类进行低危险性工作,第一定律中的后半部分被去掉了,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在Robot Dreams(《机器人之梦》,同名小说中的一个短篇)中,一个机器人做了个关于取消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梦,导致了他的毁灭。在机器人与帝国中,一些机器人的系统中“人类的定义”被修改(说话没有该星球的口音就不是人类),而攻击人类。在科幻电影Bicentennial Man(《双百人》,原为短篇小说,后改编为中篇小说《正子人》)中,一个机器人为了成为人,将自己的机械部分逐步替换成组织,并且在最后用自己的贡献和牺牲换来了人类的认同和保护机器人的法律的产生。
在《机器人与帝国》中,“机器人系列”前三部的主人公伊利亚·贝莱在临终前对机器人R·丹尼尔说道:“个别人的死亡是无所谓的。一个人生路,留下的工作后人会继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没有死。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的事业就不会结束。每一个人的工作,结合成人类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就成了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他的那一部分也就存在。全人类的生命——过去的、现代的和将来的——汇成了永不停息的生命的长河,并将变得越来越壮丽。一个人的生命,只是这生命长河中的一滴水。”
在丹尼尔与贝莱的感情的驱动和具有心灵感应能力的机器人好友吉斯卡停摆后传递给丹尼尔的认识与感悟中催生了机器人第零定律,也是机器人的最高法则: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在这些的影响下,机器人丹尼尔独自一人多次改名换姓,穿梭在星际间守护人类文明(详细情节请阅读《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丹尼尔和贝莱
美剧《基地》丹莫刺尔(丹尼尔)
阿西莫夫之后,人们不断提出对机器人三原则的补充、修正,但最后呈现的与阿西莫夫的设想大差不差或者严苛到拙劣了,在此不在赘述。
罗杰·克拉克机器人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