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VOCs治理行业产业政策、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及未来前景分析
2024年中国VOCs治理行业产业政策、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及未来前景分析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臭氧污染的主要前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VOCs治理行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本文将从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解析中国VOCs治理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前景。
VOCs治理行业概述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常温下饱和蒸气压大于70Pa,沸点小于260℃的液体或固体有机化合物。VOCs的主要成分包括烃类、卤代烃、氧烃和氮烃等,其中多环芳烃具有致畸致癌性,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VOCs治理的核心在于控制其排放,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常见的VOCs治理工艺包括吸附、吸收、冷凝、膜分离、催化燃烧、热力焚烧等。
早在2016年,国务院便将VOCs列为首要控制的污染物之一。2023年12月,国务院网站公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实现VOCs排放总量比2020年下降10%以上。地方层面也相继出台实施方案,助力VOCs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VOCs治理产业链
VOCs治理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料、技术、设备及零部件,如电子元器件、光电器件、机械结构件、电路板、特殊气体、吸附剂等。上游行业市场供给充足,能够充分满足下游需求。中游为VOCs治理企业,主要提供工程承包、经销、运营服务。下游应用场景广泛,包括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环保、轨道交通等领域,其中石化行业是最重要的规范服务对象之一。
VOCs治理发展现状
2022年,生态环境部发言人表示,我国二氧化硫和一次PM2.5排放量已降至百万吨级,而臭氧污染前体物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量仍然是千万吨级。研究显示,中国年均VOCs自然源排放量达到1090万吨,人为源排放量达到1510万吨,工业源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随着国家工业生产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排放持续增加,我国平均臭氧浓度居高不下。2023年,全国臭氧浓度为144微克/立方米,显示出臭氧问题依然严峻。为延缓臭氧污染加剧趋势,VOCs治理正成为社会刚需。2023年,中国VOCs治理行业市场规模约为918.6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VOCs治理行业规模将有望突破1300亿元。
VOCs治理竞争格局
目前,中国VOCs治理企业约有上千家,一半以上的企业是兼营VOCs业务。市场分散,需求多样化,各家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策略来获得竞争优势。总体上来看,目前VOCs治理企业整体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国内涉足VOCs治理的主要上市企业有聚光科技、嘉园环保、先河环保、雪迪龙、安居乐、海湾环境、华世洁等企业,业务范围涵盖VOC源头治理、末端治理和监测领域。
VOCs治理发展趋势研判
目前使用吸附催化组合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已是较为成熟和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各个工业生产中排放的VOCs种类不同,造成VOCs的成分复杂,因此如何提高该法对VOCs中各种污染物的同时净化能力,减少二次污染,减少投资费用,扩大适用范围成为我国VOCs治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它结合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和光催化技术的优点,在环境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正研究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烟气脱硫、脱氮、温室气体处理和VOCs的降解过程中。与传统的气体净化技术相比,低温等离子体和光催化的结合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操作条件温和等优势,且能耗进一步降低,过程中的副产物也得到了抑制,将有望成为我国VOCs治理的主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