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易》学之殇:说一说传世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易》学之殇:说一说传世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07/22/34292256_1130719040.shtml

《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一直备受关注。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被认为是《易》学的基础理论,但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本文将从《易》学的基础理论出发,分析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易》学中的应用,揭示传世《易》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易》是一部书,《易》学是一门基于《易》一书的学问。这部书、这门学问的基础是阴阳:没有阴阳就没有卦象,没有卦象就没有文辞,没有文辞,书和学问都不存在。现在的问题是:最基础的“阴阳怎么来、怎么变化”一直以来没有交代清楚,甚至传世《易》学应用的运行核心是“五行及其衍生的五行生克”而不是“阴阳”,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程序错误,两千多年来无数学《易》用《易》的人对这么大的一个 bug见而不识,反而用得不亦说乎,甚至认为由“五行及其衍生的五行生克”构成的“五行学说”是《易》学的基础理论。出现这样啼笑皆非的认知,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错了,导致所有的努力非但没能使自己离真正的《易》越来越近,反而越走越远。

传世的阴阳学说

传世《易》学的阴阳论见《系辞传上》第五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以及第十一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对于“一阴一阳之谓道”,西汉京房借鉴董仲舒的“元气生成论”用“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来解释,然后基于此一认知,再借鉴《管子·五行》干支配五行的做法,通过将“阴阳二气和干支五行”联系起来并把这种联系置于卦象之中,创设了阴阳、卦象与五行相结合的纳甲体系,继而衍生出八宫说、五行论、卦主说、卦时说、中位说、爵位说、当位说、飞伏说、互体说、卦气说、星宿配卦说、建候说及世卦起月例等诸多沿用至今的五行应用理论,拓宽了五行的边界,丰富了五行应用的内容,知识其中的纳甲体系虽然把阴阳家“将阴阳、八卦和五行融为一体”的构想变成了现实,但也引领着传统《易》学在人事应用层面与阴阳渐行渐远、与五行越走越近,及至五行及其衍生的五行生克最终成为传统《易》学人事应用的运行核心。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一段阐述虽然把“阴阳怎么来、怎么变化”乃至“阴阳演变成卦象所呈现的规律”交代得清清楚楚,但是因为认识不到这一段阐述的是“阴阳诞生及演变成卦象”的演绎(非画画)过程,当看到“《易》始于八卦象”的说法被“好《易》者”们追捧,于是随大流去了,对“阴阳”见而不识,同时也自动省略了对“始于阴阳的演变”进行探究,所以一直以来没有人能够把“阴阳怎么来、怎么变化”搞明白。

传世的阴阳学说是中医总结归纳的,由于中医主要是从人体的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入手探索治疗的规律,立论的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概念和认识对传统《易》学的供献十分有限,而且它总结归纳的阴阳学说实际上也没有把“阴阳怎么来、怎么变化”交代清楚,所以,除了学用中医的人,无法引起“好《易》者”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以“阴阳”为基础的《易》学于是没有阴阳学说,最终被外来的“五行学说”侵入并寄居,甚至“五行学说”还荒唐至极的成为《易》学的基础知识。

传世的五行学说

一说五行,多数人都知道是金、木、水、火、土,一说金、木、水、火、土,多数人都知道叫五行,但是大多数的人并不知道两者的出现是有先后的。

★金、木、水、火、土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五行最早出现在《尚书·夏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金、木、水、火、土和五行同时出现是在《尚书·周书·洪范》:“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在《大禹谟》里,水、火、金、木、土和“谷”合在一起,与“正德、利用、厚生”一道构成“九功”,与“六府三事”对应。府,本义是府库、府藏,指古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结合“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六府所指应是名称为“水、火、金、木、土、谷”的六个府库或机构,或是储藏和分配属性与“水、火、金、木、土、谷”有关的物质或材物的六个府库或机构。

在《甘誓》里,“五行”一词单独出现,具体指什么没有交代,但是从“五行”与“三正”对应,以及《管子·五行》“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五声既调,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时”的记载来看,《甘誓》里的“五行”应该指的是十月历法:冬至后阳五行五个月,夏至后阴五行五个月。

在《洪范》中,先述“五行”,后述“水、火、金、木、土”,说明此时的“五行”是对“水、火、金、木、土”的概括,接着用“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分别形容“水、火、金、木、土”,说明此时“水、火、金、木、土”的定义不是府库或机构,也不是历法,应该是指属性为“水、火、金、木、土”的方法和用具、材物,比如:

★“水”应该是与引水灌溉有关的方法和用具、材物;
★“火”应该是与烧荒开垦有关的方法和用具、材物;
★“金”应该是与金属器具制造使用有关的方法和用具、材物;
★“木”应该是与木质器具制造使用有关的方法和用具、材物;
★“土”应该是与农林牧渔收(税)储(存)有关的方法和用具、材物,而“谷”的方法和用具、材物应该是因为与“土”重叠较多,于是被合并入“土”中。
上述“水、火、金、木、土”的方法和用具、材物由于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参与其中的领导者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品行,比如:
★开垦农地、引水灌溉使用的方法器具(水与火),需要领导者制定计划、规矩并做出表率(正德);
★劳作、生活、安全所使用的工具什器(木与金),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制作(利用);
★住所、衣物、食物、营造生产所用的材物(土与谷),需要妥善储存与合理分配(厚生)。
上述事情要理顺好、理顺清楚(九功惟叙),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可和称颂(九叙惟歌)。
再有,水、火这两类工作,琐碎、吃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果(咸苦),领导者需要有长期坚持、不轻易放弃的认识和心理准备;金、木这两类工作,要求较高,容易因为诸如配合不到位、被人误解、被人责难等引发纠纷(辛酸),领导者需要有通过协商解决而非暴力解决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土、谷这两类工作,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想要获得好的结果(甘),领导者需要有为了说服众人积极参与配合而做出适当妥协让步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这些应该就是《洪范》用“咸、苦、辛、酸、甘”来形容“水、火、金、木、土”的本义。

也就是说,从《大禹谟》到《甘誓》再到《洪范》,水、火、金、木、土五行跟哲学和术数没有丝毫关系。再有,《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记载的是周幽王九年(即公元前 773年)史伯答郑桓公的“周其弊乎?”对话中的“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联系从前后语境,说的是与“开垦农地、引水灌溉、劳作、安全、生活必须的物品和生产所用的材物等”有关的具体事务,跟哲学和术数也没有关系。

来到战国末期,邹衍创造性的把德性的外衣给五行披上,提出了虞舜到周朝改朝换代遵循“五德相胜(即五行相克)”的顺序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观点,把和“五行”上升到“决定政权更替”的高度,提升了五行的上限,同时也给五行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至西汉末年刘向和刘歆父子提出伏羲至汉朝改朝换代遵循“五行相生”的顺序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观点,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于是成型,一起成为“决定政权更替”的重要因素,“五行学说”构建完成。纵观五行学说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人为的创造与创新,这说明五行学说不存在内在的规律,据此建构的知识系统是建立在主观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无法自洽(即无法自己证明自己不矛盾或者错误)的。

结语

综上可知,史料记载的“水、火、金、木、土、谷”到“五行”再到“五行学说”的成型,水、火、金、木、土五行一直都是为政治服务,与政治关系密切,跟哲学和术数则扯不上关系。在政治以外的应用(主要在术数上的应用),最终成功寄居在《易》身上,成为传统《易》人事应用的运行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京房创设的由“纳甲纳支和纳甲筮法,以及八宫说、五行论、卦主说、卦时说、中位说、爵位说、当位说、飞伏说、互体说、卦气说、星宿配卦说、建候说及世卦起月例等诸多五行应用理论”构成的体系虽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实际上是因为无数的“好《易》者”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不知道“《易》始于阴阳”,见阴阳而不求知道“阴阳怎么来、怎么变化”,致使以“阴阳”为基础的《易》学没有(把“阴阳怎么来、怎么变化”弄明白、搞清楚的)阴阳学说,《易》学因此没有灵魂,最终被外来的“五行学说”侵入并寄居。

综而言之,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行”由于能够把“五行怎么来、怎么变化”交代清楚,又有应用理论,可以称为“学说”,而“阴阳”由于不能够把“阴阳怎么来、怎么变化”交代清楚,又没有应用理论,不能称为“学说”。“阴阳”放它在“五行学说”前面,似乎在说:“阴阳”及以“阴阳”为基础的《易》学不过是“五行学说”的旗幡、外套,十分的讽刺。可以说:这是《易》学之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