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丽人行”: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策展笔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丽人行”: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策展笔记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sinobook.com.cn/main/newsdetail.cfm?iCntno=10881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女性的生活、思想与情感犹如被岁月尘封的宝藏,神秘而令人向往。你是否好奇,她们究竟是深居闺阁、相夫教子,还是有着别样的精彩人生?

《“丽人行”: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策展笔记》恰似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这本书详细记录了 “丽人行” 展览背后的故事,从展览的策划初衷,到如何突破传统,以创新的视角揭开古代女性世界的神秘面纱,近距离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能深入探寻展览背后的深刻意义,思考古今女性的角色变迁与社会发展。

从云端到线下的探索

“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是基于“丽人行”云展览(“丽人行”一代展览)的深化和创新,在策展思路、展览内容上与“丽人行”云展览一脉相承,为策展的初期工作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从平面网页的云展览,到物理空间的实体展览,再到三维虚拟空间的虚拟微策展、沉浸式数字展,这样的阶段性变化过程在观看方式与构建策略等角度呈现出内在逻辑与价值意义,最终实现文物价值的多元延展和展览品牌的有机生长。

“丽人行”展览品牌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经验落地,再到敢于畅想未来,第一个线下实体展览“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在策展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策划“丽人行”线下实体展时,我们愈发明确了“希望能更多地增进观众对古代女性外在形象、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了解,引发观众对当代女性的困境与突围,以及两性真正平等的思考”的总体思想。在设计构思上,以前期“丽人行”云展览的内容为基础,线下展遵循“从物到像,以物解像”的原则,丰富展品维度,深化学术研究,构建张力空间,实现云展览回归线下的实体化、精品化呈现。策展人从自身的女性视角出发,以展览透视古代女性的禁锢与自由,促使观众反思当代女性主义的困境与突围,并倡导现代女性要有生存的技能、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生活内容。

该展览对当代性别问题的直面,体现了博物馆面对时代话题的使命担当。我们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传统,而怀抱仍面向世界。在“丽人行”云展览与线下展览的组合中,我们不仅实现了多语种讲解,还实现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图像内容信息检索,建立了全球第一个中国古代女性图像题材的专题数据库。在海外,“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被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等多个中国文化中心推介,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也希望展览所发起的讨论,能在世界范围内激起更大的涟漪。

重现古代女性生活

女性题材绘画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滥觞于东周,并在魏晋隋唐发展成为一个宏大的艺术门类。透过那一个个被男性社会所凝视的理想化的女子形象,观众可以看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所促成的不同时期女性形象审美风尚的变化,并感受历代女性对于美的不懈追求,品味她们在妆容、首饰、服装上的审美趣味。古代女性在容貌与装扮上书写着关于闺闱丽人的理想答卷,塑造着社会规训下女子应有的仪容风韵。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社会生活中女性空间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标示出一种道德秩序和等级关系。古代社会对两性的基本规范是“男主外,女主内”,在漫长的古代生活中,虽然各个时代严谨和宽松的状况有所不同,但女性的生活基本被框定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狭小封闭的范围之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性起居行止的空间是局限的、循规蹈矩的,隔离于男性主导的广阔社会公共空间之外。这一单元分为“丽居静好”和“山水园林”两个小节,从室内的闺阁天地到户外的山水园林,让观众深入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空间,感受她们在封闭和局限中寻求自由和内心寄托的努力。

接下来的两幅画作画面相似,都透过圆窗展现闺阁女子。清代王裕卿《水墨仕女扇面》描绘一位仕女双臂交叠趴于圆窗之上,纳凉观景。窗上桐叶成荫,窗下竹石环绕。画面内容简洁,意笔草草,着墨不多,虽不求形似,却也情趣盎然。清代费以耕、张熊合作的《梅花仕女图横幅》(图 2-44)则描绘了繁花密蕊间,一圆窗半隐半现,仕女掀开重重帘幕,探身赏梅。费以耕所绘仕女秀丽端庄,张熊所绘梅花生机盎然,梅花与人物相互映衬,可见两人默契的笔墨配合。

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言行举止有着严格要求,透过历代女性题材绘画,可以看见一系列的礼教规训、道德伦理使大多数女子被束缚在深宅内院,归于家庭的依附、从属地位。但其间也有许多女性尝试突破枷锁、追求自我价值,绘画由此也成为她们抒发细腻情感、表现个人生活、诠释独特审美的重要创作语言之一,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

以唐代为界,女性审美主流从偏重日常实用和道德教化的“德言容功”,逐渐过渡到以“琴棋诗画”为代表的对生活品位和艺术气质的追求,而这一过程也是社会审美思想嬗变的过程。古代女性身在深闺,被一系列的礼教规训和束缚,不能像男子一样频繁地出行、聚会,即便如此,她们的生活也没有变得枯燥无趣,她们通过吟诗作画、弹琴下棋来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古代绘画中的抚琴女子是古典的、优雅的、富有艺术气质的。这里首先展示的是一组独自抚琴的女性形象。如下图清代沙馥《仕女纨扇册页》绘竹帘半卷,女子坐在窗前素手抚琴,琴前放着香炉,红色的琴穗随意地散落在桌上,她低髻温婉,望向窗外翠绿的伏柳,略带愁容,似有情思。

策展背后的多维思考

作为展览标题的“丽人行”,想必观众不会感到陌生,它来自杜甫的《丽人行》,但是,我们赋予了“丽人行”新的含义:第一,“行”是一个形容词。千百年来,女性为自我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我们希望借此表达“丽人,行!”的理念,说明丽人的进步从未停止。第二,“行”是一个动词。当下的丽人也面临着很多全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丽人永远“行”在路上,成为持续发光的、有力量的群体。《丽人行》的原诗带有贬讽的意味,以女性的奢靡来讽刺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我们在取名时希望改变这种贬义的、奢靡的形象,让“丽人行”真正成为一首女性主语的美好诗歌。

综观中国已有的女性主题展览,对不同时期中国女性世界的展示可谓洋洋大观,“丽人行”希望迈出新的一步。我们认为,发起一场讨论所得到的收获或许远大于抛出一个观点。一方面,这是与观众的对话讨论。在“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策展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如下立场:用历史眼光、当代视角,全方位解读,提供翔实、真切、多维度的展览内容,鼓励观众自由生发思考、加入讨论。展览的核心主题,正如其副标题所述——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整个展览主题鲜明,却是去中心化的、群像化的,我们希望以这样一个开放式的主题,引发观众对性别议题这一社会热点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这是与专业人士、学术同行的对话讨论。在策展工作中,我们发现博物馆所藏的诸多女性图像在书画研究领域是边缘化的,女性相关的文物也有相似的境遇,这侧面反映了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和研究工作中的遗憾。这些藏品平时在库房中多有蒙尘,但事实上其中不乏精品,只是鲜有机会与观众见面。由于展览主题的创新性和展出文物的综合性,“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展”一定程度上对浙江省博物馆的库存文物进行了盘活。我们在对授权展品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学术上的问题,在与借展方进行沟通和核实后进行信息更新,这些工作实际上也促进了博物馆藏品研究的业内讨论。此外,我们也致力于组织论坛、研讨会等学术交流配套活动,聚焦博物馆行业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