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自我负责:“胖猫事件”背后的性别对立
拒绝自我负责:“胖猫事件”背后的性别对立
一个名叫“胖猫”的21岁男孩,在重庆跳江自杀。他的姐姐在网上控诉他的女友谭某,引发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声讨。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场个人悲剧,更折射出当代社会中关于恋爱、金钱与责任的深层矛盾。
事件始末
“胖猫”与谭某是在游戏中结识,随后发展成恋人关系。为了这段感情,“胖猫”从外地飞到重庆与谭某同居。在两年的时间里,两人虽然只见过三次面,但“胖猫”却向谭某转账共计约51万元。在轻生前一天,“胖猫”还给谭某转账66666元,并备注了“自愿赠与”。
法律分析
是否构成诈骗?
以谈恋爱为名义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的,是可能构成诈骗罪的。
根据刑法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如果某一次转账是基于虚构的事实,并且超过限额,的确可能构成诈骗。
但如果只是许诺结婚,然后不断索要财物,一般来说,这类情况不能构成诈骗。
是否构成敲诈勒索?
与苏享茂事件不同,“胖猫”事件中并没有证据显示谭某有敲诈勒索的行为。
单纯的分手威胁并不构成法律上的胁迫。
社会现象分析
“捞女”现象
所谓“捞女”,主要指某些女性通过谈恋爱等方式,从男朋友身上套钱。
这些女性除了正向提供情绪价值,获得金钱以外,另一个办法就是反向索求,即通过要求分手来迫使男朋友不断挽回,套出钱财。
性别对立
网上未婚男女都会对异性的期待很高。女方在浮华的社交媒体描述中,被吊高了对男性的经济能力的期待。男性又在美颜软件、短视频、直播的熏陶下,提升了对女性身体的期望。双方期待差异较大的时候,自然就更难走进婚姻。
制造性别对立的办法就是否定自我负责的能力。通过否认自我负责的能力,来构成一种不可饶恕的侵害。
深层思考
- 国民性事件
- “胖猫事件”可以被视为“国民性事件”之一。这类事件虽然看似普通,但却能从细枝末节处,积少成多,塑造一个族群的性格、理念、情绪,并最终从长远决定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的命运。
- 现在大多数的网络热点事件、愤怒,都会推向否定个体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本该追问的事,大事化小,变为了全民感动。本该放过的事,小事化大,否定自我负责能力,变成了愤怒的性别对立,然后呼吁法律的扩大解释或立法。
结语
“胖猫”令人同情,谭某令人愤怒,但不能将之上升为性别对立。在婚恋领域,每个人都应该自负其责。对于任何悲剧的讨论,都应该看到直接原因。“胖猫”的脆弱、缺少亲朋好友的交流,才是导致自杀的主因。从人群来说,这类人值得同情,但始终存在。如果一个社会是有活力的,它必然存在灰暗面,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通过接受人生哲学类教育、阅读各种新闻、亲朋好友的交流,去抵御这些灰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