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推动养老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政策解读
国家推动养老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政策解读
国家近日发布推动养老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政策,引发广泛关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一政策的背景、意义以及人形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前景。
国家推动养老人形机器人政策的意义及背景
延续国家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国家希望人形机器人像新能源汽车一样,成为拉动产业链的重大引擎,形成良好业态。此次针对养老领域发布具体政策,是上位政策的具体落地。
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紧迫性:在工业领域的工厂等结构化场景下,人形机器人会率先进行落地的商业化使用和大规模推广;而在家用环境,特别是养老领域,也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国家加强养老领域引导:国家看到人形机器人在工厂领域的良好态势,但在养老领域,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给予政策引导,将人形机器人排在所有具体应用技术的第一位,以发挥其在养老领域的潜力。
人形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优势
环境适应性强:人形机器人无需对环境进行改造,可直接部署到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中,利用灵巧手进行操作。
形态易于人类接受:人形机器人的外形更符合人类的形态,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更容易接受,而不是过于科幻或展示机械性能的形态。
具备应用人工智能成果的潜力: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机器视觉等感知智能层面已有较好成果,需要理想载体承接,人形机器人是最理想的载体,在大模型领域可解决传统控制解决不了的问题,展现出无限潜力。
政策层面的支持
资金支持:国家会在各地财政层面陆续匹配补贴费用,依托重大攻关项目给出资金,且资金规模相对较大,会配到具体的园区或企业,引导更多企业将家用特别是养老作为攻关场景。
提供应用场景:国家会有典型的应用场景,与企业或养老机构合作,开放场景、算力集、数据集,为前期企业制定标准,引导社会在人形机器人养老领域进行攻关,未来会有典型园区或养老机构向社会开放养老领域专业数据集。
企业在养老机器人领域的情况
有潜力的公司:富利业智能原本做医疗,在转做人形机器人时具有医疗和养老方面的优势;优必选在港股上市,前期布局较广,在教育和养老医疗领域有所布局;天智航虽是手术机器人,并非人形机器人,但与养老密切相关,也会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大型企业的布局:许多大型央企、国企在密集招募具身智能人才,布局具身智能事业部,成立人形机器人事业部,以满足客户需求。如华润集团为养老领域召开内部高管学习研讨班,其他央企也可能有类似活动。
to C端养老机器人的技术要求
硬件层面:to B端机器人自由度要求相对较低,在工厂运用时可能不需要像人体一样高的自由度,甚至下半身可采用履带、轮子或轮组等替代形态;而to C端家庭环境对人形形态要求更高,因为场地限制和环境复杂,对机械结构要求更难。
传感器层面:to C端传感器要求比to B端更多、精度更高,需要具备对温度湿度、危险气体等的感知能力,以满足用户对人形机器人智能行为的期待。
算法层面:to C端养老任务多样性多,可重复性低,对算法的发散性能要求更高,需要对周围世界运行法则有高维抽象,否则会出现机器人行为不够智能的情况。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形机器人完成多样性任务泛化提供了可能。
数据集层面:要达到终极业态,数据集是重要要素,需要有足够多的数据才能让人形机器人呈现智能爆发行为,这是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及相关部件
技术路线:人形机器人有多边形连杆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滚珠丝杠(丝杠直线关节)两种主流技术路线。目前丝杠相关产品的成熟度、与人形集群的适配性还不够成熟,但其应用前景被看好。
传感器和灵巧手:颗粒传感、六维力矩传感器等厂商在传感器领域有较大优势,力矩传感器在当下是主流;在灵巧手层面,北京、上海的一些企业做了相对前沿的工作。
人形机器人的布局及进展
特斯拉:推出人形机器人并展示了交互场景,最新发布的盲走视频更多是炫技和中间态研究成果,终极业态的人形机器人会有视觉方案。
Figure AI:与OpenAI合作,利用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结合,是首个让人们看到具身智能潜力的公司,已拿到商业订单和回款。
高校研究所:早期国内人形机器人以高校研究所研究为主。
优必选:作为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布局较早且转型较快,参与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设立。
区域研究中心:上海、浙江等发达省份相继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中心,可看作区域性平台组织,汇集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共享数据集。如智元机器人公布了部分数据集,但相对不足。
新势力:开普勒机器人、足迹动力、银河通用、宇树科技等新势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布局和潜力,部分企业的技术总监或CEO的观点和研发路线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华为也在和很多乐聚机器人厂商合作,比亚迪、江淮等车厂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
创新发展中心的意义及作用
指导性意义:国家层面的政策为地方政府制定财政支持政策提供信用背书,使地方政府推进行动有法可依、有政策可依,更有信心和力度。创新中心或创新联合体相较于单个企业或研究所,在拿到相关项目和匹配资金落地方面有更大优势,能够保证产业链形成完整闭环,为政策在全社会的推广提供先行先试的探索经验。
企业责任与资金分配:国家会要求央企承担更多责任,资金配比可能要求企业承担两倍于国家出资的资金去攻关项目。但国家会从不同部门给承担的联合体或相关企业输血,有前瞻性的企业能算清这笔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