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美术馆落成,紫砂之都丁蜀的产业与城市再生
宜兴陶美术馆落成,紫砂之都丁蜀的产业与城市再生
江苏宜兴丁蜀镇,这座被誉为“陶都之都”的千年古镇,迎来了一座以陶为核心元素的美术馆。UCCA陶美术馆在原紫砂二厂厂址上落成,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丁蜀镇城市更新和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
一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术馆
UCCA陶美术馆位于宜兴市丁蜀镇陶二厂文化街区,由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担纲设计。建筑总面积达2400平方米,是UCCA馆群的第四座美术馆,计划每年策划推出三场艺术展览及相关活动。
美术馆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大量使用陶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将传统陶土材料和工艺融入当代建筑。建筑外立面选用的特制陶板经过高温烧制,表面产生微妙的凹凸纹理与色彩层次,在阳光、雨水和不同角度下,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窑变”色彩效果。
除了陶土,竹、砖等本地传统建筑材料也被巧妙运用。隈研吾特别设计了园区内视觉通透的通道,从园区东门进入,经过广场、河流、工业遗迹,最终抵达美术馆,营造出穿越历史抵达艺术现场的仪式感。
紫砂二厂的前世今生
陶二厂园区的前身是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曾是一家有着辉煌历史的集体乡镇企业。1981年成立之初,便在宜兴县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1983年建成52米隧道窑,1984年上海壶艺家许四海加入,1985年壶艺大师顾景舟的大弟子徐汉棠加入并成立研究所,开发了诸多紫砂新品。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上海时使用的茶具正是出自这里。1987年,工艺大师徐秀棠加入并成立雕塑分厂,5个月就盈利50多万元。20多年来,紫砂二厂见证了宜兴紫砂产业的辉煌历程。
丁蜀镇的城市更新之路
丁蜀镇独特的自然山水禀赋和丰富的陶土资源,孕育了千年陶文化。从苏东坡的“买田阳羡”到明清时期的窑厂聚集,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发展,丁蜀镇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0多年来,丁蜀镇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合作进行城市更新研究,探索出一条小规模、渐进式的“丁蜀模式”。2016年底,丁蜀镇被列入中国首批特色小镇。从蜀山脚下的古南街到如今的陶二厂文化街区,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正在重塑这座千年古镇。
丁蜀镇镇长伍震球表示,丁蜀镇希望打造“陶式生活”品牌,让紫砂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丁蜀。UCCA陶美术馆的落成,正是这一愿景的重要体现,它将成为艺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推动传统与当代的融合,助力城市与产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