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小熊猫:温顺可爱的“迷你”熊科动物
喜马拉雅小熊猫:温顺可爱的“迷你”熊科动物
小熊猫(学名:Ailurus fulgens),别名西方小熊猫、喜马拉雅小熊猫,为食肉目、小熊猫科、小熊猫属哺乳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西藏、云南、四川)、不丹、印度、缅甸、尼泊尔。1825年命名,共2个亚种。野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林中有竹丛的地方。多在阴坡有溪流的河谷活动,降雪后甚至下到村庄附近的草坡、灌丛活动。栖居于大的树洞或石洞和岩石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多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睡时好把头蜷缩在四肢中,前肢抱住头部,以尾覆盖在身上。
外形像猫,但较猫肥大,全身红褐色。圆脸,吻部较短,脸颊有白色斑纹。2013年CNN评选世界最可爱动物排行榜,排名13。行动缓慢,性情温驯,很少发出叫声。听觉与视觉较迟钝,嗅觉也不特别灵敏。
基本特征
- 科目分类:食肉
- 生存环境:丛林
- 颜色分类:橙色_黑色
- 性情分类:温顺
- 最大体型:62cm
- 毛型长度:中长
- 寿命年限:20年
- 适宜温度:18℃±6℃
- 食物饲料:杂食
形态特征
体长40-62cm,重5kg左右。尾粗而长,带有深浅相间的环纹,不能缠绕物体。躯体肥壮,被毛粗而长。眼睛前向,瞳孔圆形。耳大而直立,向前伸。耳廓尖,耳内有毛,耳基部外侧生有长的簇毛。四肢粗短,后肢略长于前肢,前后肢均具五趾,蹠行性。足掌上长有厚密的绒毛,盖住蹠垫。爪弯曲而锐利,能伸缩。全身被有红褐色粗的长毛,但有的个体在臀背部有鲜亮的橙黄色毛尖。
生活习性
尤其喜好在向阳的山崖或大树顶上晒太阳,故四川当地群众习称“山闷敦儿”。善于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细的树枝上休息或躲避敌害。由于它脚底长有厚密的绒毛,因此也适于在林下滑湿的苔藓地、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时前足内弯,步态蹒跚,与熊相似。一般单只或成对或集小群活动。无冬眠习性,下雨、雪时多在岩石缝隙中或大树树荫深处躲避雨雪。
饲养方法
原生地气温夏季一般在25℃以下,而冬季则在0-10℃之间。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在它们活动的地方,常见有许多草绿色的粪便,与浣熊一样颇爱清洁,在固定地点排便。取食后有用掌揉擦嘴脸或用舌头把嘴边添洗干净的习性。
繁殖方式
一般在早春3-4月间发情,在发情期雌雄往往都发出特有的求偶声,并常在石头上或树桩上摩擦外生殖器。雌兽在这期间还会排出带有气味的分泌物。妊娠期为117-122天,于5-7月产仔,每胎2-3仔,偶有4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