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庑殿”其名
“庑殿”其名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中,庑殿顶因其独特的地位和神秘的命名而备受关注。与其他屋顶形式不同,庑殿顶的名称并非直接来源于其造型特征,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建筑形态等多个角度,探讨庑殿顶名称的由来及其与帝王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中,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五种都是依照各自造型特点得名的,一看就明白,过目就不会忘记。唯独等级最高的庑殿顶,其名来由不详。
庑殿顶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古建史记载,殷商甲骨文、周朝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均发现庑殿顶文字或画像。汉朝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因无统一的历史文献命名记载,各朝各代对庑殿式屋顶有各种各样的称呼。例如宋代称为“五脊殿”、“吴殿”、 “庑殿”等; 元明时期叫“五脊殿”;清时称为“四阿殿”、 “五脊殿”等;《营造法原》称为“四合舍”等等。古代叫法虽然五花八门,但“庑殿”叫法却能贯串古今。
“五脊殿”、 “四阿殿”叫法直接描述屋顶的造型特点,估计匠人用此叫法。“庑殿”叫法语意不明。顾名思义怎么也“思”不出庑殿顶的来历,说明“庑殿顶”与前五种屋顶的命名思路不同。
《汉典》释“殿”: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
“五脊殿”、 “四阿殿”、“吴殿”、“庑殿”等几种叫法中始终离不了一个“殿”字,彰显这种类型建筑的尊贵以及与众不同,显然这种建筑与帝王或神佛有关。
《宋史.太宗记一》中有一句,“(太平兴国五年)十二月甲戍,大阅,遂宴幄殿。”,张良皋先生认为“庑殿”一词很可能来自于“幄殿”的音讹。见(《匠学七说》张良皋)
幄殿即帐殿。《汉典》释“帐殿”:古代帝王出行,休息时以帐幕为行宫,称帐殿。倪璠注:“帐殿,天子行幸所在以帐为殿也。”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止立行宫,裁舒帐殿。”
元.张昱 《辇下曲》:“当年大驾幸滦京 ,象背前驮幄殿行。”
清.昭连 《啸亭续录·大蒙古包宴》:“上宴於山高水长殿前及避暑山庄之万树园中,设大黄幄殿,可容千馀人。”
幄殿什么模样?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了二具装配式帐殿,其一为四阿顶(庑殿)长方形,幕帘不存,仅存鎏金铜质骨架。
古画《文姬归汉图》中有幄殿外观模样。
图中毡帐建筑的前部即为“幄殿”。幄殿依靠两根中柱和四根角柱支撑起来,幄殿顶部造型与庑殿顶非常相似;幄殿内部支撑柱与五台山佛光寺庑殿支撑柱位置也相似,张良皋先生推测“庑殿”一名可能源自“幄殿”之音讹。
“幄殿”为帝王专用或有资格享受帝王级别待遇的人员才能使用,向来是最高级别的帐篷,尊称为“殿”。帐篷的历史比建筑的历史久远,按照帝王专用的帐篷“幄殿”样式演变出帝王专享的建筑,取名“庑殿”,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