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发现一种非常有效的应对焦虑紧张情绪或分心的方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发现一种非常有效的应对焦虑紧张情绪或分心的方法

引用
豆瓣
1.
https://www.douban.com/note/867016554/

在面对焦虑紧张情绪或分心困扰时,我们可以借鉴顶级运动员的抗压技巧。本文将分享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先抽离,再聚焦。这种方法源自邓亚萍的《心力》一书,通过抽离放空和重新聚焦两个步骤,帮助我们在高压状态下恢复清晰的思维和行动力。

先抽离

《心力》中把抽离法叫做思维阻断。来看看,邓亚萍在重要的国际赛事决赛中被对手连扳两局拖入决胜局,她是怎么控制情绪的?

在我濒临崩溃之时,第五局几乎每一个发球回合前,我都会用手摁三下球台。不是很快地摁,是用力地、慢慢地,摁一下、摁两下、摁三下。就这么简单。在这个过程中,我要迅速地从上一个球的得失中走出来,不去听观众的呐喊,不去想和陈静有几分差距。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很专注地去感受球台的触感、给我的手带来的反馈,并且伴随这个小动作,给自己一点时间缓冲,去想下一球的策略,去仔细而敏锐地观察对手。

她自己分析道:

大脑对“禁止”的反应速度慢于“命令”,要自己“别想了”只会想得更多。正确的做法是提高自己“走神的能力”,在重要关头,靠转移注意力摆脱坏念头。

我们回顾一下,为什么当我在逆境中,越提醒自己冷静、不要在意,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我只是在告诉大脑,这时候千万不要做什么,告诉自己千万不要紧张!但是大脑该干嘛呢?不知道。就像新手司机开车一样,你越提醒他不要撞树,越提醒他要小心,他越容易踩着油门撞过去。驾校的教练就知道,你必须很清晰地下达指令:右转!刹车!

很简单的道理,思维阻断法的秘诀,就在于通过转移焦点,来让自己在很短时间内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不完全相关的事,清空你的脑袋。也就是说,主动地走神,然后才能重新恢复自己的注意力。 设计你的“专属小动作”,在掉链子的时候,可以通过做这个动作适度走神。

对于如何设计自己的专属习惯动作,她说:

第一点,重点不在于你对自己说什么,而在于你对自己做什么。不要总想着给自己默默打气、增加心理暗示,咱们内心戏再多都没有用。一定要做出个动作,或者干脆大声喊出来。 第二点,这个动作要提前准备。假如你已经在向老板汇报的现场,心里开始发毛,然后临时去摁桌子给自己减压,这样做效果不是说没有,但是肯定不明显。

1.呼吸抽离

一种简单实用的抽离方式是呼吸抽离——数呼吸,感受呼吸,把专注力全然放在呼吸上,放空。这和呼吸冥想的建议是一致的。

2.动作抽离

当然我们可以像邓亚萍一样设计专属动作,她不仅会在关键时刻 摁三下球台,还喜欢对着球拍吹“仙气”。运动员的这种专属动作很妙,它至少有两个作用——第一,通过慢慢地摁球台,她可以控制节奏,让情绪和思绪都慢下来;第二,摁球台,感受球台触感,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动作,把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到球台上来。这为下一步再聚焦做了铺垫。

要设计兼有抽离+引导功能的专属动作,需要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根据现有的习惯,培养相应的习惯动作。优秀的习惯动作,往往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突兀却有效。

再聚焦

通过呼吸抽离,或习惯动作抽离后,我们的大脑已经放空,隔开了汹涌的情绪,给思考提供了缓冲区。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对话,让自己再度聚焦到当下的行动上来。我们知道聚焦的重要性,它决定了我们接下来的行动,但这个聚焦的行动事项应该如何设计?邓亚萍在另一个章节讲述的自我鼓励的技巧,其实很适合用在再聚焦环节。

她的技巧叫做—— 打好这一分球。这个技巧有两个好处:

第一,把注意力放到简单可控的行动上来。专注做好过程中的一件件小事,这样就不用为不太可控的结果焦虑。

自我鼓励的内容应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具体来说,“打好这一分球”比胜利更重要。

在微习惯中的难度设计上,福格也建议我们把专注力放在开始步骤或者缩小行动规模。 大家在设计再聚焦行动的时候,可以参考相应的原则。

第二,因为简单可控,所以大脑更能自我确认,自我激励。大脑觉得简单可行,才不会抗拒行动。

我学了运动心理学之后,才知道其中的道理真的特别简单。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要骗过自己的大脑,没那么容易”。什么意思呢?能不能赢,那不是我能控制的。至少在我小的时候,客观上,我未必是最强的那个。如果真是客观上最强,我也就不需要自我激励了。对于结果,我就是没有把握、不能确定,才要给自己“打鸡血”,不是吗? 当我说“我要打好这一球”,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该如何打好这一球的经验和练习。这些经验和练习是可控的,是我能确定、有把握的。换句话说,我的大脑,会更愿意相信我有能力做到“打好这一球”。

应用举例

我发现,这种运动员用于赛场上应对高压情境的方法,当然可以用于应对各种考试或上台等紧张的场面,另外还可以用于频率更高的内部情绪干扰(拖延抗拒)或者分心上。

我暂时想到下面两个常见的场景。

起床场景:不想起床的时候,偷懒的抗拒的情绪哗哗冒出来。

应对方法:先抽离,专注呼吸三下(抽离),然后平躺在床上,做一些抬腿上举的动作(引导动作,为起床热身)。最后再聚焦于起身双脚落地的动作。

分心场景:日常工作生活间隙,总是情不自禁想要看手机。或者在做其他事的时候,突然有一些干扰信息、提示信号进来,让自己想要看手机。这时候,我们居然可以用分心应对分心!

应对方法:呼吸抽离+动作抽离(闭眼揉揉眼睛或伸个懒腰拉伸几下,控制节奏),再聚焦于要做的事项的开始步骤,或者专注于任务的非常简单的部分,或者先做一个一分钟任务。


这两个场景是我当前想到并在使用的案例,大家如果有其他的妙用,欢迎多多交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