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到底是什么角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到底是什么角色?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4SN4H9N0521SB3I.html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经历了复杂的外交博弈和国际关系的考验。本文将详细讲述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以及这段历史给后人带来的深刻启示。

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是帝国主义列强进行的一场争霸战争。交战双方是两大军事集团——协约国(以英国为首)和同盟国(以德国为首),主要战场在欧洲。但是,交战双方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竞相结交盟友,扩大己方力量,中国也成了被争取的对象。1915年11月,俄、英、法三国公使奉本国政府之命,秘密与袁世凯北京政府(下称“北洋政府”)接触,竭力劝诱中国对德宣战。

在战争爆发之初,北洋政府害怕战火蔓延到本国而无力制止,遂于1914年8月6日宣告中立。当协约国邀请中国参战时,袁世凯认为可以借机捞取政治资本,巩固自己的统治,因而有了参战的意向。

但是,此事却遭到了日本的坚决反对。日本一方面向北洋政府表示,中国既然宣布中立,就无对德作战之理;另一方面又照会俄、英、法三国政府,由于中日的特殊地位,关于中国参战问题,没有经过日本同意,不得形成任何协定。

鉴于日本的这种态度,协约国为了保持同日本的盟友关系,暂时将这事搁置起来。而北洋政府更不敢得罪日本,加之云南爆发蔡锷起义,袁世凯急于安内,这次拟议中的参战问题也就此作罢。

1915年日本为啥极力反对中国参战?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已于1914年借配合协约国对德作战之名,首先攻占了青岛,进而控制了山东,正在全面扩大对华侵略。如果中国参战,早就有亲英、美倾向的袁世凯北洋政府与英、美等国便将靠得更近,这显然不利于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英国对日本的野心早有洞察。1914年,英国在日本对德宣战问题上就表现出了十分矛盾的想法:它一方面担心日本会乘机扩大在华势力,侵犯自己在中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想借助日本的军事力量,消灭德国在华的势力。于是,英日双方经过交涉达成妥协:日本保证维护英国在中国的权益,英国对日本在山东的军事行动不加干涉。

日英协议达成后,日本于1914年8月15日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于8月23日前同意“立即撤退在日本海及中国海上的一切军舰”,“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条件地交付日本”,否则日本将采取“认为必要之手段”。

当时,德国没有如期答复日本的最后通牒。9月初,日本海军2万多人,分别在山东龙口及莱州附近地区登陆。10月底,日军对青岛德军(6000人左右)发起攻击。11月7日,日军攻下青岛,德国胶州总督华德被俘,残部2300余人投降。

1914年日本以对德作战为幌子而行侵华之实,难道中国北洋政府就听之任之吗?

请看——

当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时,德国驻华使馆代办马尔参曾向北洋政府表示,德国可以立即将胶州直接交还中国。北洋政府打算利用这个机会收回胶州,以阻止日本出兵山东,并就此事与德国进行了非正式磋商。

这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日本政府获悉后,立即警告:中国排除日本而与德国商议收回山东之事,“必生出日后重大危险”,要求北洋政府马上停止此项活动。北洋政府惧怕日本,立即否认此事且完全停止了同马尔参的谈判。

日俄战争以来,美国一直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竞争对手,且都打算利用欧战之机扩大在华利益。北洋政府在同德国直接议收胶州不成之后,企图利用美日在侵华利益上的矛盾,请美出面阻止日本出兵山东。1914年8月20日,北洋政府正式请美国出面向英、德建议,将德国在胶州的权益转让美国,然后由美国交还中国。可是,美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政策,当即拒绝了中国的请求。

北洋政府在阻止日本出兵山东绝望之后,将目标降为设法限制日军的行动范围,尽量减少损失。为此,北洋政府希望与日本一起派兵对青岛德军作战。可是,日本对中国的用意洞若观火,即由外相加藤高明对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表示:中国既守中立,自无参战之理。

袁世凯北洋政府在以中日共同参战来限制战区这一招再次失败后,决定划定一个区域,以限制日军的行动范围。1914年9月3日,北洋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声明,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为“战区”。然而,日本根本无视中国政府所划定的“战区”范围。9月26日,日军攻占“战区”以外的潍县车站(距青岛约100英里),10月6日又将济南车站占领。这样一来,日军完全控制了胶济铁路。日军占领青岛后,不仅拒不撤兵,而且公然在山东各地架设军用通信线路,设立民政署,把整个山东划入由它独占的势力范围。

1915年1月3日,北洋政府以德军武装已经解除为由,宣布取消“战区”,要求日军撤回。日本政府不仅不予理睬,反而于同月18日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至此,北洋政府的“三板斧”——从企图阻止日本出兵山东,到限制“战区”的图谋,均一一落空。

日本对中国参战问题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中日双方围绕《二十一条》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具体事件进行不间断的交涉时,德国外交部于1917年2月2日照会各中立国政府:无论交战国或中立国的船只,只要与德、奥的敌人进行通商或驶进其领海,均将遭到德国潜水艇的攻击(史称“无限制潜艇战争”)。

德国这一扩大战争的政策,损害了美国在海外的利益,美国于同月3日宣布对德绝交,并将这一情况通知北洋政府,希望中国采取一致行动,同时保证“对于中国的国家独立以及中国对它的军队的控制和一般行政管理无任何损害”。此后,中国外交部向德国提出抗议,声明如果“德国不撤销无限制潜艇战争政策,我国迫不得已,将与德国断绝现有之外交关系”。

这时,日本对中国参战问题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没有反对中国对德的抗议,而且极力鼓动中国尽快参战。原因何在?其一是中国对德提出抗议后,中美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意在顺水推舟,既不得罪美国,又把促成中国参战之功记在自己头上。其二是袁世凯死后,中国政府的实权操纵在亲日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中,如果中国参战,日本可以通过段祺瑞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增强其在华势力。其三是以支持中国参战为条件,换取协约国主要国家在战后对其在华势力特别是在山东的权益的承认。

日本一反故态引起了美国的警觉。美国为了避免使自己在华陷入被动地位,打算让中国只提抗议而止步,不要实际参战。日、美的这个矛盾使中国政府内部在参战与否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激烈争斗,亦即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

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英、美派坚决反对参战,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则力主参战。1917年3月初,一艘载有500名华工的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段祺瑞抓住这个机会,召开国务会议,通过对德绝交案,呈送总统批准。黎元洪以“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的特权”为由,拒不批准。段祺瑞因此辞去国务总理职务,离京赴津。

此事遭到了各省北洋军阀的反对并引起了协约国的关注。黎元洪在不利的局势下,经过副总统冯国璋的调停,表示不再过问对德外交之事。段祺瑞“得胜回朝”,在3月14日以中国政府的名义,正式宣布对德绝交,命德国公使退出北京,同时撤销中国驻柏林大使馆。

接着,段祺瑞又利用其在北洋军阀中的威望,在北京召开各省督军会议,于4月25日通过了对德宣战的决议。这时,黎元洪企图通过国会阻梗对德宣战问题。段祺瑞为了保证国会通过对德宣战案,先以每小时银洋5角的价格,雇佣3000名乞丐、游民,用“公民请愿团”的名义,包围议院,要求立即通过宣战案,否则不准离开会场。所求未遂后,他又利用督军团的名义,要求解散国会。

黎元洪于5月23日免除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务。段祺瑞则策动13省督军联名要求总统辞职,并以进兵北京相威胁。黎元洪召未参与要求总统辞职活动的北洋军阀张勋从中调停。谁知张励借机率兵进京,要挟黎元洪解散国会,拥戴溥仪复辟。

段祺瑞打着“讨逆”旗号复入北京。黎元洪万般无奈,将大总统之位让给冯国璋,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遂以中国政府之名下令自1917年8月14日上午10时起对德宣战。府院之争以段祺瑞(实际上是日本)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没有直接派兵参战,只是向法国派了一个军事调查团,并给协约国一些国家送去大批粮食。同时有17.5万华工被强迫送到欧洲和中东去供帝国主义驱使。当战事吃紧时,这些华工曾被迫开往前线直接与同盟国军队作战,大约有2000人在战场上失去了生命。

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消息传来后,举国上下义愤填膺

当段祺瑞正在日本的控制下积极训练“参战军”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中旬,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善后会议。中国以陆徵祥、顾维钧等5人组成代表团赴会。北洋政府给代表团规定了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的任务。1月27日,在讨论处理德国的殖民地问题时,日本代表牧野伸显在会上以日本对胶州湾的占领及其在山东的权益是既成事实为由,要求大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中国代表顾维钧则从历史、地理、文化、民情等方面阐明了中国应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的理由,驳斥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可是,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进行的一次分赃会议,列强根本无视中国的正义要求,只把山东问题作为解决其内部矛盾的一块筹码。经过一番尔虞我诈的交锋后,会议竟于4月在没有中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在对德和约中作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5月6日,大会宣读了对德和约草案。中国代表团提出抗议,声明对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持保留态度。

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消息传来后,举国上下义愤填膺,由此引发了波及海外的“五四”运动。6月23日,北洋政府训令中国代表团届时到场签字,但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和工人群众包围了中国代表的住所,严密监视他们的行动,坚决要求他们拒绝签字。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正式通告大会,表示不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篇杰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于中国没有在对德和约上签字,1919年9月15日,北洋政府以大总统宣言的形式宣布结束与德国的战争,恢复两国的和平关系。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给人们以深刻的思考

之一:宣战媾和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否,这完全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理应由中国自己决定。而事实正好相反,中国三次提到的参战问题,其结果都是由外国(通过其代理人)裁定的。这说明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背景下,弱国完全无独立的主权可言。

之二:新中国诞生前的几十年间,日本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一直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奴役,而日本则旨在独霸中国,它出兵山东只是其侵华图谋继往开来的一步而已。它提出的《二十一条》已把它的侵略野心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后来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事实更证明了这一点。

之三:国家利益历来是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最高准则,国家的实力是开展外交斗争的基石。外交是解决国际争端的一条重要途径。无论在战时还是战后,中国都曾力图通过外交途径收回对山东的主权。实际上,美、英、法等国也不愿意日本在华的势力不断扩大,因此美国还曾一度答应要“保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对中国来说,这可谓有了一线希望之光。但是,当日本采取强硬态度以至于有可能损害列强利益时,列强马上以牺牲中国为代价。

可见,“弱国无外交”至今仍不失为一条真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