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阎兆万:AI时代诗词的生命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阎兆万:AI时代诗词的生命力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4/23/74326408_1147555186.shtml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AI作诗成为热议话题。DeepSeek能快速生成格律工整、辞藻华丽的诗作,乍看之下,颇具诗的模样。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诗不过是没有生命张力的塑料花,徒有其表,缺乏内核。

AI作诗的四大局限

  1. 情感与意境的深度表达

AI生成的诗词虽然形式上符合格律要求,但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意境。例如,匹兹堡大学的实验显示,AI诗歌更倾向于“直接明了”的语言风格,而人类创作中复杂的情感层次(如隐忍、矛盾或文化隐喻)常被读者误判为“不连贯”,实际上这些正是人类情感深度的体现。如《春雪》中“一夜东君无限恨”的语义矛盾,暴露了AI对文化意象的机械套用,而非基于情感共鸣的创作。

  1. 文化内涵与独创性

AI依赖数据训练,其创作本质是对既有诗歌模式的模仿与重组。例如,清华大学“薇薇”作诗机器人的作品虽能通过“图灵测试”,但31%的误判率表明其仍停留在对现有风格的复刻阶段,无法像人类诗人那样融合个人经历、历史背景进行独创性表达。而人类诗人的创作往往包含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解构(如“恨竹生云翠欲流”中的意象创新),这是AI难以企及的。

  1. 逻辑连贯性与语义合理性

AI在诗句衔接和主题一致性上存在缺陷。例如,机器诗《秋夕湖上》中“一夜秋凉雨湿衣”与后文“西窗独坐对夕晖”存在时间矛盾,而人类创作更注重整体意境的逻辑自洽。此外,AI对生僻字或非常用搭配(如“细雨濛”)的使用常显生硬,缺乏语言的自然流动感。

  1. 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

艺术的核心在于“独一无二的创造性”,而AI作品即使形式上完美,却无生命力。例如,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中,诗句“你双颊上的道理”被指为臆造,缺乏真实情感根基。相比之下,人类创作的经典诗词往往承载个体生命体验,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工具性与创作主体的边界

  1. 作为高效工具的价值

深度求索的核心优势在于辅助创作,例如快速生成符合格律的初稿、提供词汇组合灵感,或帮助非专业用户体验诗词创作。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使其在普及诗词文化、降低创作门槛方面具有显著价值。

  1. 创作主体仍属于人类

AI的“创作”本质是算法驱动的数据加工,而非基于意识与情感的主动表达。例如,人类诗人可以通过黄山雅集的亲身经历创作《金缕曲》,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合,而AI仅能模拟文字表象,无法注入对“文化传承”或“人生信仰”的思考。因此,AI是工具,而创作主体始终是人类。

未来展望:人机协作的平衡

AI技术可通过强化对文化语境的学习(如结合历史文献训练)提升语义合理性,但其局限性的突破需依赖对人类情感机制的更深层模拟。当前,AI在格律诗词领域的最佳定位是“辅助者”——帮助人类突破创作惯性,而非替代创作者。正如搜狗AI研究员所言,AI在“封闭环境下的标准化任务”中表现出色,但涉及创造力与认知深度的领域仍需人类主导。

结论

深度求索在格律诗词创作中展现了强大的工具属性,但其无法取代人类在情感深度、文化独创性及艺术价值评判中的核心地位。未来,人机协作的创作模式或将成为主流,而人类作为创作主体的角色不可动摇。借助于AI,人类或许能够把当代诗词创作推向又一个诗歌繁荣的高峰时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