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则精妙的数字对联,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
九则精妙的数字对联,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
数字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巧妙地将数字与文字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这些对联不仅展现了汉语的精妙对仗,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则精妙绝伦的数字对联,感受其中的智慧与韵味。
缺衣少食的对联
这是一副流传千古的巧趣联,巧嵌数字又兼用隐字法。
相传为宋代的布衣宰相吕蒙正所作,吕蒙正少时家贫,常常食不果腹。
有一年,他独出心裁,创作了这一副由数字组成的春联来抒发自己对贫穷现状的愤愤不平。
上联缺一(缺衣),下联少十(少食),横批南北(没有东西)。
县官与民对的对联
从前有一个县官,贪赃枉法却又喜自我标榜清廉。某年大年三十晚上,便在县衙门上贴了这样一副自我标榜的对联:
上联:一心为民,二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
下联: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九居得范,十分廉明。
横批:福荫百姓
谁知,大年初一早晨,有人就在他的红对联上,贴上重新写的白对联。白对联写道:
上联: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
下联:五官不正,四蹄不羁,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
横批:苦熬万民
徐渭赶考的对联
明代才子徐渭,赶考迟到,主考官给徐渭出此数字顺序排列的上联,若能对出,方允许入试。徐渭略加思索,对出数字逆序排列的下联。
主考官阅后,点头称妙。徐渭入试,果然考中。
庐山东林寺的对联
在庐山东林寺内有一副对联:
上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下联: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武侯祠的对联
此联出自四川成都武侯祠,关于诸葛孔明,另一幅数字联写的也是十分出色:
上联: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乾隆千叟宴的对联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宴席中寿星如云,其中被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乾隆便出此上联,由纪晓岚对上下联。
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天干和地支一个循环为六十年,甲为天干之首,子为地支之首,通常以甲子代指六十年,甲子也称花甲,重开意为两个甲子。
“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指人到了七十岁,春秋指一年。
罗洪光与李戎翎的对联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吉水县的状元罗洪光与友人同游九江。船未靠岸时,船夫因仰慕状元之名,遂作上联求对: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状元听后迟迟无法下笔,同船游客亦不知如何作答。
此上联不仅将当时的场景如实的描绘,而且把从1到10的这10个数字按顺序嵌进去,成了“绝对”。从那以后,400年没人能对出来。
一直到了1959年夏天,才被一个叫李戎翎的人偶然之下对了出来。其联曰: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原来,九里香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弄到手。1959年6月,佛山市一位老装修工人,因为需要,托人到十里外的山中找九里香木料,只两天便得到了。李戎翎闻知,抚令追昔,有感而发,对出此联。
郁达夫与茶亭主人的对联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某一天游览杭州西湖,在一茶亭吃完饭后,面对近水远山风光无限,有感有发,遂作上联: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
其中三竺是指上、中、下竺;六桥是指苏堤上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桥;九溪是指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是指在龙井之西。
正苦于没有下联时,茶亭主人来向他报账: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郁达夫以为茶主说的是对句,连连称好,一经交谈,对句属“歪打正着”,二人不禁大笑。
因巧合与误会而成联是这副对联的情趣所在,上联全为杭州山水,下联全为食单帐目,两联数字对得十分工整,实属难得。
华罗庚的对联
1953年,数学家华罗庚随中国科学院出国考察,团长为钱三强,团员有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等十余人,途中闲暇,为增添旅行乐趣,华罗庚便出上联:
三强韩赵魏;
片刻,人皆摇头,无以对出。他只好自对下联
九章勾股弦。
此联全用“双联”修辞格。“三强”一指钱三强,二指战国时韩赵魏三大强国;“九章”,既指赵九章,又指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该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定理.全联数字相对,平仄相应,古今相连,总分结合。
看来,枯燥乏味的数字经文人墨客之手,嵌入对联、诗词等艺术形式之中,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令其趣味盎然,回味无穷。
真是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