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包粽子、“十二红”、挂菖蒲……老扬州这样忙过节
端午|包粽子、“十二红”、挂菖蒲……老扬州这样忙过节
端午佳节将至,扬城大街小巷粽叶飘香,很多中老年居民忙着包粽子,张罗着准备丰盛的端午佳肴。
老扬州忙包粽,粽子口味越来越讲究
近日,记者走进广储社区居民李春香家中,她正忙着包粽子,周围桌椅、板凳上放着一个个塑料盆、塑料篓及大小盆罐器具,里面分别装着事先准备和调制好的材料、馅料,包括粽叶、糯米、鲜肉、咸肉、香肠等。只见她动作娴熟,包一个粽子不到1分钟时间,期间她还不忘打开平板,边包粽子边追剧,将包粽子当成一种“享受”。
李春香今年77岁,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过去住在堡城村,嫁到广储组这边有57年。“我做姑娘时就会包粽子了,都是跟妈妈和长辈学的。”李春香说,过去粽子有多种形状,比如三角粽、小脚粽、四角棕、塔型粽、锥形粽(也叫牛角粽)等,而她就熟练掌握了三角粽、小脚粽的包法,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自己手工包粽子。
说着说着,李春香向记者展示了包三角粽的细节手法,只见她取一片宽大的粽叶,窝成一个圆锥状;接着在圆锥的筒中装入糯米,上部的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开口为止。最后,顺着三角的边将所有的粽叶都折好,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一个三角粽就出来了。
在孟桂珍家中,记者看到,她正在聚精会神地包粽子,虽然忙得热火朝天,但老太不嫌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孟桂珍也是老扬州人,今年78岁,最拿手的是包小脚粽,包扎时将粽叶卷成漏斗形,装入糯米和馅料,然后用粽叶覆盖并扎紧。
孟桂珍回忆道,过去,在粮食紧张的年代里,他们都吃“蚕豆粽”,即在少米的情况下,放很多蚕豆,一个简单的粽子就出来了。粽子里蚕豆味道浓,大家将就着吃,此外,身边的人还吃花生米粽、红豆粽。在一些贫困的家庭里,索性不用馅料,直接包“白粽子”,煮熟后蘸着糖吃。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对粽子的口味要求也十分严格,鲜肉粽、香肠粽、蜜枣粽、咸蛋黄粽、咸肉粽等已经稀松平常,甚至还有更高档的食材。
端午吃“红”可以辟邪,系百索子保安康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习惯?近日,记者采访了老扬州人吴德祥,今年78岁的他,对扬州民俗有研究。他说,端午节的中餐,扬州有“十二红”之说,这个“十二红”是个概数,可以有十三样,也可以有十四、十五样,这些菜的颜色一定要和红、黄两色有关,一般有“九红”和“五黄”之说。“九红”即每样菜都要带有红色,如红烧趴蹄、红烧仔鸡、红烧仔鹅、红烧狮子头、红烧鱼、炒苋菜、糖拌西红柿、糖醋洋花红萝卜、咸鸭蛋、油焖虾或盐水虾等。“五黄”则是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反正满足“十二红”即可。
在与记者交谈时,吴德祥还拿出一个包,里面装着多种“吉祥物”,有香包、辟邪香荷包、小老虎等。吴德祥说,端午当天,孩子们还要在颈部、手腕和脚腕上系百索子。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编成的线环。在每年端午节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以保安康。吴德祥说,孩子们戴百索子,有的一直戴到六月初六,俗有“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之说。过去儿童还要戴虎头帽、虎兜、穿虎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穿戴习俗在现在的农村依旧存在,但城市很少见了。
插挂菖蒲艾草避邪消灾
端午节,扬州市民大都有在门头上插挂菖蒲和艾草(条)的传统习俗。吴德祥介绍,艾草与菖蒲算得上“端午二友”,有避邪、消灾、解毒的作用。过去扬州的大澡堂里,浴池里都放菖蒲、艾草,澡客入池,香气氤氲,据说可以祛除病毒,供人们沐浴消灾。
除了菖蒲和艾草外,记者还注意到,吴德祥家里还有钟馗辟邪图、钟馗木雕。“钟馗辟邪图一年只挂一回,就是端午。”吴德祥说,过去一些家庭都要挂出钟馗像来,据说钟馗有捉鬼的本领,挂上了钟馗像自然就能够驱鬼避邪了。现在,扬州人家晓得的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