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剖析“九品官人法”,魏晋时期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发生了哪些改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剖析“九品官人法”,魏晋时期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发生了哪些改变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737ART05562YWE.html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三国至隋朝时期中国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这一制度首创于曹魏,历经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才被废除。它在巩固中央集权、整肃吏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一、"九品中正制"的起源:曹魏为了巩固政权做出的无奈之举

九品中正制的起源,要追溯到东汉末年曹操之子曹丕。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享年66岁。临终之际,他将曹家势力和地位全部传给了曹丕。曹丕继位后,夏侯惇因病逝世。在夏侯惇的葬礼上,曹丕亲着素服,领着文武百官到邺城东门外发丧致哀。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争议,因为按照礼法,君王不会轻易为大臣送葬。

曹丕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需要借助夏侯家族的力量。曹家的祖辈曹嵩原本姓夏侯,曾是沿街乞讨的乞丐,后来被宦官曹腾收养改姓。东汉政坛讲究门庭出身,曹家对此心存芥蒂。曹丕通过为夏侯惇送葬,试图拉拢夏侯家族,巩固自己的地位。

当时正值曹丕继位之初,权力尚未稳固,弟弟曹彰率军夺权,青州兵又发生哗变。百官借机对曹丕进行敲打,要求他保障世族大家的利益。曹丕于是找来心腹谋臣陈群,决定对世族大家妥协,并寻找一个纽带,将世族大家和曹魏政权的利益捆绑起来。于是,沿用三百多年的"九品中正法"应运而生。

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腐朽黑暗的门第思想,第一次被写进了国家法律

九品中正制根据家世、德行和才能,将待考核的人才分为九等,从上上到下下。"正二品"以上称作"高门",以下则一律叫做"寒门"。负责官员任免的"中正官",也必须由中正二品以上官员担任。

这项制度将门第思想首次写入法律条文,形成了沿用五个朝代之久的门阀制度。世族大家对内联姻、对外封闭,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既得利益集团,开启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门阀政治。

"门"指家族背景,"第"指官阶高低。二品和三品之间虽只差一个等级,但在权力和地位上却有天壤之别。出身高贵的家族借此机会,贪婪地攫取政治特权和利益。

南朝将文武百官分为"清官"和"浊官"两大类。"清官"并非指廉明之士,而是高门士族自封的代号,强调自己出身门第的正统地位。"浊官"则指那些出身寒微、完全靠自己实力得爵显贵的人,带有明显的轻蔑意味。

三、"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是非不分、贤愚不明、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九品中正制推行之初,确实赢得了世族大家的拥护,巩固了中央集权。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公元284年,尚书左仆射刘毅上书抨击,认为这种制度是非不分、贤愚不明,主张废止。

由于缺乏监督机制,中正官员权力膨胀,官场腐败现象日益严重。中正品第与官位直接挂钩,四方才子纷纷巴结中正官,以求在品状上多评一级。中正官收受贿赂后徇私舞弊,导致官场朋党林立,腐败堕落。

例如,《晋书》记载中正官王衍举荐自己的亲兄弟王澄和从兄弟王敦。结果王澄在担任雍州、荆州刺史期间放纵无度,王敦则拥兵自重,图谋反叛。

结语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了三百多年,其弊端显而易见。这一制度诞生于乱世,旨在快速网罗人才并笼络世族大家。但到了和平年代,随着士大夫阶层的觉醒和官僚体系内部利益纷争的加剧,这一腐朽落后的制度最终走向灭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