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醒神第一要药”——麝香
“开窍醒神第一要药”——麝香
麝香,作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被誉为“开窍醒神第一要药”。从古至今,麝香在中医药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麝香的药用价值、功效作用、配伍应用以及现代保护措施,带您领略这一珍贵药材的独特魅力。
麝香的药用历史
麝香是我国本土出产的一种极为名贵的动物性天然香药,主要来源于雄麝腺囊的分泌物,具有特殊的香气。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甲骨文里已有“麝”字记载,《山海经》也有关于麝鹿的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描述:“麝如小麋,脐有香。”
自古以来,麝香就是名贵药材。现存最早的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即记载麝香为“上药”,并详细描述了其性味和功效。《太平御览》、《唐本草》、《本草图经》等历代本草文献对麝香的产地、性状、作用及获取方法均有详尽记载。到了明代,《本草纲目》中详细论述了麝香的药理作用,清代《本草述钩元》则强调麝香走窜迅速,为开窍的第一要药。
功效及药理作用
麝香主要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的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大环酮类、多肽蛋白质类及甾体类化合物,其中大环酮类具有挥发性特异香气,多肽蛋白质类表现为较强的抗炎活性,甾体类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麝香中的麝香酮含量不得少于2%。
开窍醒神
麝香作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有很强的开窍通闭作用,是治疗闭证神昏的首选药物。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麝香主要通过调控血脑屏障通透性、抗氧化应激损伤、抗细胞凋亡以及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等作用机制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麝香对缺血性卒中(包括卒中后认知障碍及卒中后抑郁)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活血通经
麝香具有活血通经之效,同时对子宫有明显兴奋作用,能够增强宫缩,尤其是对妊娠子宫更为敏感。现代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能显著改善心肌血管内皮功能,长期服用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发作次数及发作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麝香有可能导致孕妇早产或流产。
消肿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麝香在炎症的早期、中期及晚期都呈现出明显的抗炎能力和广泛的抗炎作用。麝香中的麝香多肽、麝香酮等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协同发挥广泛抗炎作用的特点。
麝香的配伍应用
麝香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配伍应用:
- 麝香配木香、桃仁:特别适用于治疗心腹暴痛。
- 麝香配肉桂:特别适用于治疗因寒凝或血瘀导致的死胎不下等症状。
- 麝香配香附:特别适用于治疗乳痈等痈肿症状。
- 麝香配红花、桃仁、川芎:用于治疗经闭、癥瘕。
- 麝香配牛黄:用于治疗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等症状。
用药形式及用药禁忌
麝香的临床剂型选择与用药目的密切相关。急症常采用散剂、酒剂灌服或鼻部滴入;中风后遗症等需要久服的疾病常采用丸、膏剂型。由于麝香挥发性强,且多含多肽及蛋白质,加热易造成有效成分的丢失,因此最常用的入药方式为丸散丹剂。
在用药禁忌方面,麝香有耗气伤阳、夺血伤阴之弊,故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婴幼儿及老年患者不宜长期服用。大剂量使用麝香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大剂量使用;孕妇内服、外用皆禁用。
麝香与传统香文化
麝香为中国传统四大名香之一,除作为药用,亦为中国传统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香药。麝香的气息浓郁且经久不散,但并无“芳香”之感。若以微量麝香与其他香药搭配使用,则能使香气更为稳定持久,并能产生一种特殊的灵动感。
人工麝香
传统方法取香须杀死麝,但产量较低,若继续以此方式使用天然麝香,必然会导致其自然物种的灭绝。因此,天然麝香资源保护迫在眉睫,保护手段有人工养殖(活体取香)、人工麝香(合成)等。我国市场上主要养殖及使用的为林麝、原麝及马麝麝香。
马尔康林麝标准化养殖基地
林麝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湖北、贵州等地。体形小,身长70~80cm,肩高 50cm以下,其吻较短。全身呈橄榄褐色伴偏橙红色泽。体后部色最深,多为咖啡色或褐色。成年麝背部无明显斑纹,耳部颜色较暗淡,并呈褐黑色。下颌、喉咙处、颈下及中胸有界线明显的黄白或桔黄色区带,自喉直到前胸部有一棕褐色长斑在中央,双颊下往后各有一浅褐色且末端分叉的短纹,使橘黄色区切分的边缘在最前端有先一短纹、后一圆斑。四肢的下部先为灰偏棕色后为橄褐色。
活体取香技术
活体取香不伤麝体,取后再生,改变了获取天然麝香的落后方式,是实现天然麝香可持续利用最为积极有效的途径。
本文内容由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与马尔康市科技局的李楠、凌霞共同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