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北京这座观象台,跨越百年,连接世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北京这座观象台,跨越百年,连接世界!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1A03E4700

北京观象台,这座跨越百年的气象观测站,见证了中国气象科学的发展历程。从明清时期的皇家天文台到现代气象观测站,从人工观测到自动化监测,北京观象台不仅记录了北京乃至全国的气象变化,更成为了气象文化和科技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国气象历史文化深厚。各地的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气象博物馆等是气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气象名人的足迹展示了气象科学的奠基发展,带有气象历史印记的珍贵展品,则默默诉说着风云变幻与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即日起,中国气象报特开设“气象观天下”专栏,探寻气象大事件发生地,翻查各地气象历史文化薪火相传痕迹,为您一一讲述其背后的气象故事。
本期聚焦气象观测历史达到300年的北京市,探访北京古观象台和北京市观象台,带您回顾北京气象事业发展的悠悠岁月,感受气象文化源远流长,以及气象工作者记录百年风雨的不变初心。
北京国家基本气象站——北京市观象台(站号54511)是北京地区气象观测站中唯一一个参加全球常规气象资料交换的台站。因其紧挨着南郊五环路,又被称为“南郊观象台”。
2024年,北京气象持续观测历史达到300年。凭此记录,北京市观象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的“百年气象站”中全球观测时间最长的气象站。
“前世”足迹
北京市观象台的前身是位于今北京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的北京古观象台。这里曾是明清两朝赫赫有名的皇家天文台,是中西科技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之所、近代天文和气象事业的起飞地。
明王朝迁都北京后,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修建了观星台;清代沿袭明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今北京古观象台),隶属钦天监。除了日月运行、星宿轮转这样典型的天文现象,风霜雨雪雹这些在今天属于气象科学的内容,也是钦天监观测的重点。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授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了六架大型青铜天文仪器: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传教士纪理安受命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样式造一架新仪器,并赐名为玑衡抚辰仪。这些天文仪器不仅是当时的“窥天要器”,同时也是敬天的礼器,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为黄道经纬仪 供图: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所藏的版画,描绘了1673年左右观象台顶的场景,可以看到除了六架仪器外,台顶还有一座地平式日晷和两个相风旗。相风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传统测风工具。
清代的逐日天气现象被记录在《晴雨录》中。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北京地区上报朝廷的《晴雨录》,是目前我国存档的北京地区最完整、年代最长的清朝气象观测记载,也是北京300年持续气象观测的开端。

图为北京古观象台紫微殿 供图:北京天文馆
1912年,北洋政府将这里改组为中央观象台,设天文、历算、气象、地磁四科,形成了现代气象观测体系雏形,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气象科技仪器观测资料。
1940年,日本侵略者在北京西郊公园(现北京动物园)设立了气象观测台。1949年12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简称“军委气象局”)在北京宣告成立,新中国气象事业诞生。
1950年3月,军委气象局在原西郊气象观测台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气象台,地面、高空观测组负责开展地面、高空观测业务,其观测场从西郊公园先后迁至西郊五塔寺七号、大兴县东黑垡村、海淀区彰化村、大兴县旧宫东。1959年和1970年,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先后移交给北京市气象台承担。
1978年9月22日,北京市观象台正式成立。同一时期,北京古观象台正式归属北京天文馆管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气象观测事业快速发展,历经多次迁站后,北京市观象台于1997年7月正式落户于大兴旧宫地区,直到今日。
变与不变
过去,在北京市观象台工作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进趟城得蹬着“二八”自行车,在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观象台周边有时还会遇到“遛弯儿”的兔子、黄鼠狼、丹顶鹤,仿佛身处野生动物园。
如今的北京市观象台,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化、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虽然工作环境日新月异,但观测工作需要的那股认真劲儿从未流逝,并一直传承至今。
1984年参加工作的观测员宋柏钊介绍,每天1时15分、7时15分、19时15分各放飞一次探空气球,汛期13时15分再加密放飞一次探空气球。这些气球最高可以飞到3.5万米以上的高空,收集的数据对于掌握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中低空天气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的观测设备比较落后,放球工作从准备到正式放飞、收集观测数据的流程都十分繁琐。“那会儿的设备故障率也高,因此放球前45分钟必须到位,做到早准备、早诊断。”宋柏钊说,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霜雨雪,这项工作都不曾中断。
彼时,观测数据收集上报需要人工手抄,也就是传统的气象电报,需要一边听、一边敲,然后再解码。探空气球放飞后,飞得越高,信号越不稳定,听起来就越费劲。

20世纪80年代,观测员编发气象电报。 供图:北京市观象台
 
而随着电子化、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放飞探空气球和观测数据接收、传输、上传的设备越来越先进。但是宋柏钊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几十年如一日,其他人亦是如此。
谱写新篇
如今的北京市观象台还有另一个“称呼”——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
2016年,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与北京市观象台整合工作职能,组建兼具综合探测、装备保障职能的新型气象探测中心。以业务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打造“观测基地、培训基地、试验基地、科普基地”的综合气象观测与保障体系,为向研究型业务转型和全面推进探测业务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是重大活动现场气象保障服务的“主力军”之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组建冬奥气象探测服务保障团队,先后在延庆赛区、北京赛区新建和改造各类冬奥气象立体探测设施148套,形成24小时“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天气监测体系。
在值班大厅的综合监控平台上,雷达图、卫星云图、视频连线画面等各类场景可随时查看并切换。观测场内40余件观测设备,覆盖温度、湿度、蒸发量、降水量、日照、辐射等16种近地面气象要素,已经全部实现自动观测与传输。风廓线雷达、S波段多普勒雷达、L波段探空雷达等先进设备,共同构成了立体气象观测网络,给首都气象增添了防灾减灾的利器。

图为现在的北京市观象台观测场 供图:北京市观象台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还专门设立有“科普培训科”,占地65亩的室内外科普基地,成为北京市气象局每年在世界气象日面向公众开展活动的“主战场”,最多时一天曾经接待5000多名参观者。
未来,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将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借助北斗卫星、无人机等先进装备,进一步提升北京地区气象观测水平,也将继续见证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